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為何「馬虎」叫「馬虎」?


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些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從字面上,我們無論如何也看不出這兩個字與不認真之間有什麽必然聯系。這兩種動物也相差甚遠:一種是家畜,一種是野生的猛獸。爲什麽這兩種性情截然不同的動物會搭配在一起,成爲一個有特定含義的詞語「馬虎」呢?

原來,這其中有一個歷史故事:

相傳,宋代時,京城有一個非常喜歡畫虎的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麽。一次,他剛畫成一隻虎頭,就有位朋友登門造訪,想請他畫一幅馬。這位畫家大筆一揮,非常隨便地在虎頭之下添上了馬的身軀。朋友見他如此不認真,便質問他說:「你這畫的到底是馬呀,還是虎呢?」沒想到這位仁兄隨口便回答道:「管它是什麽呢,馬馬虎虎吧!」朋友見他這種態度,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別人不要,畫家就把自己這幅「得意之作」掛到牆上。他的大兒子看見後覺得很奇怪,用手指著畫問他:「爸爸,那上面畫的是什麽啊?」「是虎。」畫家漫不經心地回答。後來二兒子也好奇地問他,畫家又隨口支吾著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碰上一匹馬,卻以爲是虎,搭上箭,一箭就將它射死了。馬主人當然不會就此罷休,要畫家代大兒子賠償。害得畫家不得不賠償,好讓人家再買一匹馬。後來二兒子出門,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為是馬,就想去騎,結果被虎一張嘴就吃掉了。畫家聞訊,悲痛萬分,就把《馬虎圖》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於是這位畫家贏得了一個「馬虎先生」的外號。

這個悲劇故事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從生病就醫學中國語文

這幾天,我得了病。凌晨四時開始腹瀉,一直到明晨九時。星期五的早上,都在洗手間裡渡過。我大約瀉了十二次,到一個站不穩的地步,還要到學校參與畢業典禮。

當日下午,瀉得發瘋的我竟然失去理智,決定去就中醫。中醫說我得了腸胃炎,為我開了兩劑藥,告誡我要吃得清淡就攆走我。喝了藥後,我又回到學校等待畢業典禮開始。

回家後,病沒有被中醫治好,再捱了一天,星期天就到西醫就診。我大約下午三時到診所,護士說醫生四時才回來。還有一小時,我只好坐在診所內等著。

就是有這因緣,我才得以好好觀察一家診所的布局。一家私人執業診所,醫生通常會把自己的學歷鋪陳出來,或用銅牌、或用木牌、或用紙牌,總之要讓病人覺得自己才高八斗。除了學歷證明外,少不免掛上一些四字詞,叫「題辭」,讓顧客感覺醫生安全可靠,歌頌自己的功業。我開列部分常用的詞語,再略帶解釋,讓大家都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

一、痌瘝在抱。「痌瘝」,音「通關」,意思是病痛,比喻疾苦;在抱,在胸懷中。全句的意思是「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裏」。

二、妙手回春。由「妙手」及「回春」二語組合而成;「妙手」是出自晉・蔡洪《圍棋賦》,形容工匠們的巧藝,用來借代技藝高超的人;「回春」指春天重來,見用於宋・蘇軾《浪淘沙・昨日出東城》,指冬盡春來,大地又充滿生機,可藉以比喻重獲生機。後來合用成「妙手回春」,比喻醫師的醫術高明,能治好重病。

三、橘井功深。橘井:是來自神仙以井水和橘子的葉治療疾病的故事。後人以此用來表彰醫道高深、藥道高深的頌詞。

四、杏壇之光。三國時期,名醫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僅要求重病治癒者,植杏樹五株,輕者一株。數年後得杏樹十餘萬株,蔚然成林。後以杏林、杏壇形容醫學界。至於為甚麼奉要病人種杏樹呢?原因就是杏樹有充足的營養,小病吃杏脯,就可治癒;大病後 吃杏脯,就可助復原,而且杏樹高大好遮陽。

 其實,醫院診所中還有很多很多詞語,不獨是以上幾個。另外,教育、軍警等不同行業都有不少題辭,歌頌他們的功業。同學,你可以再多說幾個嗎?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遠親不如近鄰

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遠親不如近鄰」的意思是:遇有急難,遠方的親戚不如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及時幫助。

有必要解釋一下「不如」的意思。
「不如」意思是:不及,比不上。

有不少俗語都會用「不如」來表達「比不上」的意思,例如「生不如死」、「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 之類。意思都是「生存比死亡更痛苦」、「讀萬卷書比不上走萬里路般能體驗,重實用」。

我有不少「遠親不如近鄰」的經歷。
記得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父母開始教我用鑰匙。當時我是一個冒失鬼,從來未完整地用光一枝筆,因為我總在筆芯寫光前就遺失了。鑰匙這些一天用不上幾次的東西,當然更不例外。

對!我是一個常遺失鑰匙的小孩子。每次遺失鑰匙,媽媽總會罵我。後來他知道罵我已經沒有用,就曉我以大義,告訴我遺失鑰匙會造成的惡果。但冒失就是冒失,不會因為深明大義而忽然整齊,於是我繼續遺失鑰匙。

所謂「遺失」,就是在要用的時候才「以為自己忘記」攜帶。每次以為「以為自己忘記」攜帶鑰匙,我都只能找鄰居幫忙。當時我住十樓,三樓住了一個老婆婆,是大廈的清潔工人,跟我媽特別熟稔;五樓住了一個殺豬的屠夫。他身上特別臭,但對我特別好,總愛拖著我的手。(長大後,他拖著我的時候,總讓我有種被騷擾的感覺,很恐怖);七樓住了對兒時玩伴;十樓的鄰居住了個怪人。這個怪人也跟我媽特別有緣。他曾經跟我一家一起到南丫島旅遊。當時的南丫島海水清潔極了,但最可怕、變態、失常性的地方是他會徒手抓起一隻海膽,用石頭剝開就吃,還一邊吃,一邊說很甜。我當時就覺得很恐怖,海膽明明就是苦,海水明明就是鹹,怎麼吃海膽時還可以說甜呢?

每次遺乏鑰匙,我都會面臨這「人生交叉點」。四個鄰居中,只有五樓的變態屠夫家中有遊戲機。究竟去三樓、五樓、七樓還是十樓?答案是:依次去。每次到他們家,他們都會收留我,跟我玩遊戲,談天,甚至教我做功課。而天真的我,以為每次分別去不同的地方,事宜情就不會太明顯,母親就會不太覺識到我常遺失鑰匙。事實當然不會,到母親「撿」我回家時,就教我:遺失鑰匙,就留在樓下看更伯伯的管理處,哪裡都不准去。

後來因為留在管理處太悶了,漸漸就學會了:不要悶死,就管理好自己的鑰匙。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大屠殺

這是一場大屠殺,沒有人命傷亡,卻有精神創傷。

甲眾乙寡。嚴格來說,這雙方不是敵人,而是師徒。乙方用了一年時間教導甲方四個軍團的士兵戰勝自己。乙方提供了武器、技術、方法,甲方也盡全力學習擊敗師傅。這是一場公平的戰鬥:師傅不會坐以待斃,亦不會賣人情,任由甲方攻城掠地而不布防。

戰爭準備開始時,甲方磨拳擦掌,氣勢如虹;乙方亦積極備戰,同時心中冀望甲方四個軍團可以同時殺自己一個片甲不留。

第一波戰爭開始了,乙方只給甲方一次機會攻陷自己三十個城池,主要以防守為主。甲方大多難以攻克。後來,乙方賣出了一個破綻,一百個軍營中有兩個就此失守。但甲方以為那是乙方故布迷陣,一直不敢攻破,反而在這裡浪費時間。

第二階段:乙方讓甲方四個兵團各自在三十個城池內布局,希望甲方能攻克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防線。可是,不少甲方士兵努力衝殺之際,卻忘記與其實三個同盟互相分享戰情,以求擊潰敵軍的重地,顯得進退失據。部分較有能力或懂得互相分享的士兵雖可突圍而出,但亦有不慎,受了點本來不該受的輕傷。

第三階段是關鍵一戰。甲方需要取出自己所有看家本領迎戰;乙方雖然只有一人,但畢竟是甲方軍團的師傅,而且會全力應戰,不會有絲毫懈怠,所以乙方親自在自己最後的四十個城池內布局。四個軍團各有千秋,但同時可見準備不足:有的沒有準備好攻城工具,不能攻克城池;有的忘記了兵法,沒有依兵法取勝;有的則大意疏忽,錯失得逞的時機。

戰事到告一段落。四個軍團士兵都異口同聲說自己被屠殺,說自己損失慘重,說師傅冷酷無情。軍團的士兵呀!師傅一直希望自己親手訓練出來的士兵戰勝自己。士兵每錯失一個城池,就是狠狠地割、砍、刺師傅。乙方布下的陣,本來就是讓甲方證明自己實力的工具;因此,甲方取得的城池愈少,乙方就愈傷心。看上去,甲方四個軍團都死傷慘重;但被活生生被屠宰的,其實只有乙方。

即使甲方全軍覆沒,最多也只不過莞爾一笑;但這是乙方最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爭,而戰事的目的是為了甲方能擊敗自己,所以甲方全軍覆沒,等於把乙方五馬分屍。

其實,這只是一場普通話科筆試現場紀實。

雖然甲方可能會感到氣餒,但不必,因為乙方留下了最後一戰 —— 一個反敗為勝的機會 —— 口試。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父親

我的父親很兇。

他的外表很突出。如果在街上碰上一個像電影《幽靈車神》中的主角一般的人,那就該是我爸了。他膚色黝黑,頭髮稀疏,一雙可怖的眼睛總是瞪得大大,像要把我做錯的事都看出來一樣。小時候,他一瞪眼,我馬上就會嚇得要哭。

他孔武有力,又不苟言笑,整天都擺出一副既嚴肅又兇惡的樣子。表兄弟姊妹看見他,嬰孩的就哭嚷著要找父母,上學的就避之則吉,都不願意跟他在一起,我也不例外。只有最膽小的表妹,看見我爸就撲上去。沒錯,對女孩子來說,我爸極有安全感。

爸爸不許我們在吃飯時看電視。有一次,我們一家在外婆家吃團年飯。家中男女老幼都雲集團聚。晚飯時,我正對著電視,眼睛只要一移向電視屏幕,就再也離不開了。忽然,父親相隔五、六位親友,向我狠狠地擲來一根雞骨,叫我乖乖吃飯。就這一次後,我就沒有看電視的興趣了。

我生病不多,但有兩次生病,令我印象難忘。有一次發熱,爸抱著我去看醫生。可能等得太久,爸一腳把應診室的門踢開,大嚷大叫:「怎麼這麼久? 」另外有一次,我唸小學四年級,在學校得病,要早退回家。爸來接我,背我爬了十層樓梯回家。

父親是一個冷氣技工。有時候,他會忽然致電回家,要我們帶給他工作所需的物品。大部分情況,他會這樣:把物品的外貌粗略地、略帶誇張、善用比喻地、模模糊糊地說一遍,只說一遍就要我們把物件帶過去指定地點。小部分情況,他會這樣說:「替我取十顆五分長的『拉釘』和『拉爆』到某地址。」當時的我,不知道五分有多少,不知道拉釘、拉爆為何物,所以總是犯錯。事實上,不論帶的物品是對是錯,我們都會以最快速度把東西送過去,但換來的都是一頓叱罵:「怎麼這麼久?難道你不知道我在等嗎?」於是,我們每一次收到指令,就要仔細想清楚,應該怎樣走最快?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途徑達到目的。

初中時,父親會在工作繁忙的時候帶我和哥哥出外工作。有一次,我跟他到土瓜灣街市的豬肉店做維修工程。豬肉店瀰漫著一股令我反胃作嘔的臭氣,加上機器因損壞發出的格格聲,店員砍骨割肉的聲音,叫我不禁打了個寒顫。父親爬上一個約兩層樓高的機槽,準備工作。一打開機槽的鐵網,大大小小的蟑螂就湧出來,我遲疑地退後了兩步,就聽見父親大聲說:「別大驚小怪!把工具拋上來。」我剛把一個巨型扳手(士巴拿)拋上去,爸又叫道:「不是這個,太大,我不要了,你在下面接住,再給我一個小型的。我心想:這還得了?這扳手最少重五、六磅,從這個高度拋下來,我怎能接得穩?還沒來得及拒絕,扳手已經開始墜落。我當然沒有接穩,「嘭」的一聲,扳手就摔在地上了。我換來的當然是一陣狠狠的叱罵。有趣的是,爸回家後把事件說出來,換來的是我媽一陣狠狠的叱罵。當時社會上都流傳著要「父傳子繼」、「子承父業」,我心想:要我「承父業」?甭想!門兒都沒有!於是開始努力讀書。

長大後,我仍然恨父親,但也漸漸發現他天真之處。他總想創業。有一次他問我:
「超級市場的東西貴嗎?」「貴。」
「我想開一間超級市場。賣便宜點。」「嘩!你有否計算過自己有多少資本?」
「沒有。一二十萬總可以了吧!」「一二十萬?租金而已。」
「對嗎?那麼,你哥喜歡買球鞋。開一間鞋店,給你快大學畢業的哥管理,好嗎?」「你問了哥哥沒有?」
「沒有。但我知道他一定會答應。」「 你知道?你知道他已找到工作沒有?」
「不。」「你會虧本的。」
「那開士多店呢?」「我不跟你說了,我在畢業論文要忙。」
 結果,父親在家中買賣股票,虧了本。哥和我氣憤得七竅生煙,卻都沒有想過自己從來沒有平心靜氣跟他聊。

在我搬到郊區,哥搬到離島後,父親領洗了。父親二十多年來一直不願意信教,這陣子比我家還虔誠。我們問媽原因,媽說:「你爸因為你們才信教。你們搬走了,他不知可以再做甚麼了。我覺得,他有點迷失,於是提出上慕道班去了。」我聽過後,特別覺得自己不孝。

這就是我的父親。因為他嚴厲,我沒有學壞;因為他魯莽,我學會思考,因為他勤勞,我可以向著自己的理想跑。可是,我從來沒有跟父親道謝;沒有擁抱他;沒有跟他好好聊天。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莎莉


在我還任教宗教科的年代,莎莉修讀中二。我任教宗教科以倫理為主,著重與學生討論人性,研究道德觀,關注時事。我通常在一個議題上,或發表己見,或介紹概念。很多學生都因對時事有興趣而積極發言,抒發己見。

莎莉是其中一員,有一副白晢的臉龐,看起來總是病懨懨的。加上瘦削的身形和白得恐怖的膚色,予人一種絕望的感覺。那雙細小如絲的眼睛,總讓我感覺到他在打盹。上課時,他的身子妣是斜歪著,右手托起小腮,手指張開,彷彿要把蒼白的臉藏起。

上課時,莎莉從來不舉手發言,也不參與任何活動,只是坐著一動不動。他常讓我失去信心,認為自己教得不好,讓他不感興趣。徵詢同事意見,我才發現莎莉平日會專心上課,在老師心目中是一個乖巧的學生。有一位前輩說:「唉,這就是人夾人緣,求不得,求不得。」

我開始觀察他。下課後,他會化身成一隻可愛的小白兔,有一群可愛活躍的好朋友,他們會跳、會跑、偶爾更會犯點小規,與上課時的他大相逕庭。絕望的眼神、膚色、坐姿,都是掩飾自己不願意上課的工具。

一年過去,我要離開的消息傳開了,學生紛紛向我道別,為我寫信,跟我拍照。莎莉沒有做甚麼,沒有一絲興奮,也沒有一絲愁緒。

到這裡,故事本該結束了。但不然。我離開學校一個月,莎莉在臉書給我一個訊息,說他現在很認真對待宗教科,言談中也提到他的生活,對事件的感受和看法。我感到很詫異,但始終沒有問原因。

可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講緣份。我們沒有師生緣,求不得,求不得;卻有朋友緣。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野田黃雀行


曹植《野田黃雀行
「高臺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見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六月四日,是一種血色,一種陰霾,一種苦澀。大學時,老師回顧這段歷史,說:「當年資訊不如今日般發達。我們都不容易知道事情的進展,但每次得悉任何消息,眼淚就禁不住一直流。」

香港,遠在他方,如何與這事件拉上關係?別人說事件如何發生,我說事件後來怎麼樣。

1989613日,中共血腥鎮壓民運後,公布通緝21名民運領袖名單,同時被喻為香港民主派元老的司徒華等人發起一個代號「黃雀行動」的拯救行動。吾爾開希、柴玲等從七月起陸續經香港逃離至其他國家。

其實黃雀行動也很簡單,「六四」學潮時,許多天安門廣場的學生,都手執前往聲援的香港及海外大學生的名片,學運領袖們更多有海外記者、學者及聲援團體人士的名片,這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符。

各種求救信息彙集於支聯會,他們雖然有智慧、有膽識,但也不能魯莽行動。在這個金字塔頂尖的下面,是廣大的香港市民、學生、學者、記者、江湖走私客,以及眾多的大陸官員和群眾。「黃雀行動」在19896月下旬展開,直至1997年前才正式結束,共救出約300人。

以後,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力量渺小,自己不中用而不想不做一件事的時候,想想這些「黃雀行動」中的無名英雄。沒有他們,成就不了黃雀行動。再渺小的力量,只要踏出第一步,哪怕最後失敗,也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前文引曹植《野田黃雀行》,內容是說一隻黃雀被擒,幸得一少年救援。寓意朋友被捕,自己想去拯救。因此,這行動叫「黃雀行動」。

 
按:上周四脫稿,因本人的電腦故障,未能依時發表而暫停一次,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