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香港文學路之艱辛<下>:何去何從

我們的孩子為甚麼都不做作家?據我看,原因分內在和外在兩個。

內在因素是指我們本身的原因,令自己的地方難以出產作家。我們都不會不同意,香港是一個腳步急速,講求效率的社會。對於作家這種靠豐富想像力和觀察力的職業,父母通常不會予以培訓,還是不以為然,甚少家長會鼓勵孩子多創作,甚至創作後投稿。而且,香港講求通才,就連歌手都要兼棲影視才可生存。對香港在說,作家以筆耕,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工作,甚至是一個投機的工作。結果,有人喜歡的,就成為流行作家,大家追捧為才子,然後創作的空間和時間越來越少。反之,一個未成功的作者,即使他有勇氣跟別人說自己是作家,從事寫作活動,旁人都會以各種理由勸退。反觀外國,早有小學生寫小說投稿,然後總有出版社願意支持,孩子的作家夢成了,堅持下去的機會就大了。以J.K.羅琳為例,不少人都知道他離婚後每天就坐在咖啡店內寫作,幾經艱難完成了《哈利波特》七本故事。學生多以此事指出「有志者,事竟成」。但試想想,若J.K.羅琳生在香港,有機會嗎?

在外在方面,有求就有供,香港的寫作班一直都不受歡迎,亦沒有一個有系統,長期而且素質高的寫作訓練班。回想起香港當年成為整個亞洲裡電視資訊的龍頭,其中一個主因是香港的藝員訓練班既有素質,亦有系統;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正因為有這樣的課程,造就了不少有特色,有才華的演員,推動香港的電視電影行業。寫作其實同此理,外國有不少大學專門開辦寫作課程,讓有識之士,有能之士可以有機會認識寫作,嘗試寫作,大學更會資助優秀的學生出版作品。亦正是這個原因,香港書店裡的翻譯作品總比本土的作品多得多。

香港一直有其特色,從前就是東西文化交匯點,現在是世上極少數推行一國兩制的地方。客觀環境的特色,本身就可以造就香港這片文學土壤。還有,在香港可以資訊日新月異,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地方,我們可以有太多機會想像,亦有太多機會構思;有太多參考,也有太多空間。我們不要再單純只想不做,亦不能只吸收,只讀書而不寫作,又不交給出版社。最可怕的是,只要我們不要只懂得吸收,只懂得讀,卻輸出,不知創作,一日這樣,香港的文壇也沒有抬頭之日。

最近,網上流傳了一個故事《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我看了特別感動。雖然其故事不論在情節和文筆都有改善處,但這已經是近年來難得的嘗試了。有興趣又不怕髒話的朋友可以一看。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香港文學路之艱辛<上>

八月二十四日(改正:七月二十四日)逛書展,深深感受體會到香港文學路的艱辛難行。

為甚麼香港仍然常被稱為文化沙漠?不少人以書展為之反駁,指每年書展都吸引全港數十萬人入內參觀購書,是香港暑期的一年盛事。香港豈是沙漠?我聽後既覺得不盡然。市民往往花一千幾百,甚至數千元購書,就能代表香港文化、文學蓬勃了嗎?文學作品可供閱讀、購買,必先有作家寫作,出版商出品。若我們只有閱讀,沒有本土作家寫作高素質的文學作品,一切都是徒然。香港本土的作家,舉目一望,屈指一算,的確不少:散文小說的有倪匡、金庸、小思、董橋、也斯、西西、陳慧;流行文學的有林燕妮、張小嫻、李碧華、亦舒;兒童文學作家阿濃、何紫、君比、韋婭。不錯,過去我們曾經有很多很多超卓睿智的大作家,他們的作品膾炙人口,深受全球歡迎。問題是,現在呢?我們的文學現在有怎樣了?

香港文學現在就是處於這麼一個青黃不接的情況下,我們有過美好光輝的過去,卻看不見未來可見的出路。優秀的作家越來越少,作品也良莠不齊。散文作家小思在中大退休了,梁文道、董啟章也不錯,但梁文道早就移師大陸推廣文化、作品越來越少;最近受年輕一代追捧、曾經一年出七八本作品的黃貽興,有可能入流嗎?倪匡、金庸等小說家退休後,喬靖夫又如何?林燕妮、張小嫻曾經風靡全球,作為後輩的深雪又可以嗎?中、小學生仍然喜歡衛斯理、金庸;女孩子會追看張小嫻、亦舒,我們有多支持香港的文學呢?

當我們沉醉在過去的光輝時,我們不妨欣賞世界的風光。從前,香港書店越來越多翻譯文學作品。書店裡本來只佔一欄,最近佔兩三四五欄,我在書展觀察所得的情況是,大部分攤位佔了一半是翻譯文學。我無意貶抑外國文學的可貴,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閱讀翻譯小說,外國文學作品。我亦無意貶抑各書店書局,他們做生意,有求自然就得供應,無他,他們也得糊口,只買沒有人賣的本地文學,他們不到兩三個月就會倒閉。我想提出的是,從這個角度看,外國的文學發展,至少是小說故事類的發展,比我們本地蓬勃得多,也受歡迎得多。由二千年開始,《魔戒》、《哈利波特》、《暮光之城》到最近《波西.傑克森》、《飢餓遊戲》等一直攫奪大眾的心坎,他們當然有大量如電影、電視、廣告等支援推銷,但問題仍然是:我們的孩子,為甚麼沒有多少能夠成為作家?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為螻蟻平反


上一篇提到我去登山,有一對朋友在談天。其中一人的話一直縈繞著我。「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呢?」這一句話看似平常,但仔細一想,為甚麼螻蟻就是偷生呢?

因此,我查了查詞典,發現螻蟻原來是指兩種動物:一種是螻蛄,另一種才是螞蟻。螻蛄的樣貌,有興趣者可以「谷歌」一下,不美,不有趣,甚或有點醜。螞蟻大家都看過了,不冗贅再提了。

螻蛄和螞蟻,一般用來指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因此,他們只是生存,不是生活,所以他們是偷生,是貪生,彷彿是死不足惜一樣。我實在不能同意這種觀點。《韓非子·喻老》有云:「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意思是千丈高堤,都可以因為小小的螻蟻之穴,終致崩潰。既然如此,螻蟻又豈是偷生呢?

螻蟻表現的是一種整體,不是個人;是團結,不是單獨。我們總是忽略了螻蟻從根本開始就不是螻蟻自身,而是一整個巢穴。我們不能用人類的角度去理解螞蟻。如果用人體為喻:螞蟻窩不是一個家,而是人類的大腦;螞蟻不是個體,而是螞蟻窩的肢體。每一隻螞蟻都嚴格地受螞蟻窩中的蟻后所支配,去覓食,去防衛,去建築。一隻螞蟻只是一個螞蟻窩的細胞,不過這細胞能自己移動而已。因此,當我們再說「螻蟻尚且偷生」時,要知道以整體團結聞名遐邇的螻蟻並非偷生,而是有目的地貢獻蟻穴。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呢?」其實,偷生的是人。詞典中沒有「偷生」這詞彙,但有苟且偷生。從此推斷,偷生大概是「貪圖眼前的生存」之意。正如上述所言,螞蟻不是偷生,而是有目的地按蟻穴的需要做事;螻蛄不是貪安,而是明確地明白自己需要甚麼。相反,有些人沒有目標,只為自己的眼前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欺凌弱小、詐騙別人以求生存,這些人不但沒有螻蟻般為社會為自己族群貢獻,甚至破壞社會團結,比「偷生」的螻蟻更不配擁有生命。

總括而言,螻蟻雖然微小,但不是微弱;人類縱然強壯,卻絕非強大。以後,當我們再說「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呢」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有些人比螻蟻的生存價值更渺小。我們不要只做一個「偷生」的人,更該做的是一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螻蟻。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跑步小發現

今天沿著河邊跑步。平日的我只會集中在沉思中,通常不會左顧右盼。但今日有點不同,因為我在跑步途中,左腳起了個水泡,我不得不放慢速度,減輕痛楚。

當人放慢腳步,眼睛就自自然然欣賞周圍的景色,我忽見一條小徑,從我在跑的單車路通往馬路。放遠目光,此小路彷彿通往小山。好奇心令我忘記了腳下之痛,就開始踏上一段攀山之旅。

沒有準備,加上腳上小泡,令本來毫無難度的登山旅程變得有點困難,但不消二十分鐘,我就跑到山頂去了。

山不高,但今天天氣晴朗,讓人可以看得很遠。右邊是大半個天水圍收進眼底,左邊則有深圳沿岸映入眼簾,很有「大地在我腳下」之感。登上山頂,早有兩個青年人坐著乘涼,我沒有加入他們的討論,但兩人在如此空曠的地方高聲談天,他們說話的內容,我多少 聽得到。

二人大概是新高中學生,明天就要放榜。他們乘著造空閒時間上山談天,分享對前路、對人生的憂慮。

沒有穿上衣的說:「明天成績差,我就不再讀書了。現在市道好,工作又有前途,又早一點賺錢。」

另一個又高又瘦的說:「我媽口中就說成績好壞不要緊,但我知道她心中多緊張、多掙扎。最近又叫我報讀副學士,卻跟我說家中沒有多餘資本供我讀書。如果考得差,死了就算!」
 沒有穿上衣的男孩望了高瘦男一眼,彷彿檢查一下說話的真確性。又沉默了一會兒,低頭看著地上亂跑的小螞蟻,立馬就說:「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呢?」一邊說著,一邊踏扁旁邊仍覓食的小蟻。

二人的談話就此結束,我沒有興趣參與他們的談話,只是一直做「塘邊鶴」,沒有半點言語。再過了一會兒,兩人就走了,跟我打了個招呼,我回了禮,又說了句「加油」,既是為他們簡單平易的下山旅程,又是為他們崎嶇困頓的人生路。

看著他們二人並肩下山,忽然觸動了我的靈魂:要是孤身一人走這條路,多可憐。還是兩個人好。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昨日難得賦閒,天氣又清朗,就去家畔的河堤兩岸跑步,兩小時過去,仍不覺倦。跑步是一種能讓人作深入思考的運動。先調整呼吸,雙手雙腿擺動,再以心中的節奏起伏開始慢跑,暢順後就快一點,再快一點。在整個過程中,腦中卻清醒得很,可以作深思,作冥想,甚或作靈修。

身體擺動前進之間,腦中在思索漫遠堂的走向。正如第一章所言,我寫漫遠堂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想讓學生多明白一點中國文化。由此我就想到宋詞;要數宋詞,我第一個又想起蘇軾;想起蘇軾,我又想到很多很多作品,這一首《臨江仙》作為入門,實在不錯。

先引錄此詞如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醉醒之間,蘇軾回到寓所,已經很晚了。第二句「彷彿」二字寫得精采,傳神地畫出了蘇軾朦朧迷糊,半醉半醒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情放飲的情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接着三句,寫蘇軾回到寓所,看到「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靜聽江聲,以有聲襯無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道出蘇軾當時被貶的孤寂心情。上片不寫景,卻讓人感受到靜怡的夜景美;不寫情,卻讓人感覺到作者真實的情。特別是結句「倚杖聽江聲」,作為風狂浪險的宦海沉浮中的劫後餘生的人,他有多少複雜的情緒、難言的心境,默默融入這浩浩長江中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直抒胸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讓我自己想起自己是否擁有「此身」呢?父母既生我,為何我又不可以擁有己身,也掙脫不了命運的擺佈,要營營役役呢?這兩句,既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非常震撼我心。

眼前的江面一平如鏡,沒有擾人的風波,何不駕起一葉輕舟,從此隱跡人間,悠然自在的遍遊江湖河海,安安穩穩地度過自己的下半生呢?此句表現了詞人那種曠達的襟懷,又展露了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全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即興抒懷,展現了作者謫居黃州時期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同學們:如果要你在詞中,挑一句最能觸動你的,你會選哪一句呢?為甚麼?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離開的原因


我終於要離開了。很多同學問我離開的原因,我都說我的離開和一個故事有關,同學可以好好讀一下這個故事,討論一下。

武則天登皇位後,一年冬天,她突然興致大發,決定到花園飲酒賞雪。此時大雪剛停,只見假山、涼亭、小橋、長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潔白的素裝;各種花草樹木猶如銀枝玉花,顯得格外美麗。突然,她發現在那白皚皚的雪堆裏,有一點燃燒跳躍著的火苗。仔細一看,原來是朵朵盛開的紅梅。武則天高興極了!這時,有人説:「武后,梅花再好,畢竟是一花獨放。如果你能下道聖旨,讓這滿園百花齊開,豈不更稱心嗎?」

另一人搖搖頭説:「如今嚴冬寒月,梅花開放正適時令。若讓百花齊放,需等來年春天。」
武則天聽罷,哈哈一陣大笑,沒有理會,回宮後仍想著讓百花鬥雪競放的事。於是,令宮女拿來文房四寶,當即手握霜毫,蘸飽濃墨,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

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

宮女把武則天的詔令拿到上苑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大家趕快聚集一起,共同商量對策。

百花早就知道武則天心毒手狠,什麼樣的事都幹得出來,全都不敢違抗她的聖旨。唯有牡丹仙子不同意她們的意見,有幾分氣憤地説:「武則天也太霸道了。她管人間的事,如今竟又管起我們來了。這百花開放,各有節令,開天闢地,四季循從。姐妹們,咱們誓不能從!」
眾花仙聽牡丹仙子這麼一説,都覺得句句在理。可一想到武則天的殘暴,又都猶豫起來了。
不少仙子哀求牡丹仙子説:「武則天殺人如踩死個螞蟻,何況咱們這些嬌弱的花體呢?好姐姐,你聽我的話,咱們還是順從了吧。」

牡丹仙子倔強地説:「違心的事一次也不能幹。只要咱們骨硬志堅,看她能怎樣?」
這時已鼓打四更,天色快亮。眾花仙看牡丹仙子的決心已下,只好匆匆散去,各自開花去了。

百鳥啾啾,晨曦初露。武則天一覺醒來,醉意已經全消。她穿衣起床,坐在鏡前讓宮女給她梳粧打扮。正在這時,宮女推門而入,欣喜地稟報:「萬歲,上苑的百花全開放了!」

武則天一聽大喜。想想咋晚寫出的詩,只不過是「酒後戲言」,沒想到百花真的奉旨開放了。她急忙走出皇宮,舉目一望,滿園的桃花、李花、玉蘭、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盛放了,一叢叢,一簇簇,絢麗多彩,爭芳鬥艷。燦爛的朝霞映著花朵,皎潔的白雪襯著綠葉,隨風搖曳,時俯時仰,婀娜多姿,嫵媚動人。這時,滿朝文武百官都紛紛跑來,觀看稀罕。 武則天面對眾卿,得意忘形,邁著大步朝一片光枝禿杈的牡丹走去。她一看花叢中唯有牡丹未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大膽牡丹!竟敢如此放肆,抗旨不開。放火焚燒,一株不留!」説罷,憤然而去。

武士們領旨後,馬上點柴引火,扔入牡丹叢中。霎時,濃煙滾滾,烈焰熊熊,只燒得牡丹劈劈啪啪亂響。牡丹仙子看著一片牡丹將毀於一旦,禁不住滴滴淚垂,悲憤萬分。

大火燃盡,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武則天怒氣未消,惡恨恨地説:「連根剷除,貶出長安,扔到洛陽,叫它斷種絕代!」武士們又馬上揮起鐵鏟,把牡丹連根掘出,連夜裝車扔到洛陽去。

誰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紮下了根。來年春天,滿山株株怒放,千姿百態。觀賞牡丹的人,扶老攜幼,朝暮不斷,人海花海,盛況非凡。牡丹在洛陽繁殖盛開了。

同學們,若望福音21:18中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希望日後還有機會和同學相遇吧!
 
再一次感謝各位這一年來跟我一起學習,一起上課,一起經歷。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雪狼湖

如果我問:「提起《雪狼湖》,你會想起甚麼?」大部分同學會回答:「張學友。」我雖然喜歡張學友,但對於這問題,我想起鍾偉民——《雪狼湖》的作者。

時下流行跨學科學習,中國語文科和音樂科要進行跨科學習,如果不以中樂掛鉤,而用《雪狼湖》。

《雪狼湖》是一個凄美的愛情傳說。故事男主角是胡狼,一個沉默寡言、又不懂與人溝通卻又全心愛花惜花的人。他到一戶漸趨沒落的富有人家——寧家——當花王。

一次寧家的宴會,富家子梁直為討寧家二小姐寧靜雪的歡心,摘下胡狼栽的花相贈,其他賓客爭相仿傚,將胡狼的心血破壞。胡狼為了護花與賓客起衝突,最後被勢利的寧太太辭退;但胡狼愛花之情打動了寧家兩位小姐——活潑美麗的寧靜雪和沉默內向的姐姐玉鳳。

寧靜雪性格樂觀,故意主動接近胡狼,胡狼被寧靜雪深深吸引著,亦首次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心中久違了的一份愛在一剎那盛開。同一時間,胡狼經常造著同一個夢,夢中一個紅衣少女受著烈火的煎熬而掙扎,雖然少女的面目很模糊,但已隱隱然透著一種不祥的預感。

一夜,寧靜雪和胡狼看見流星劃過夜空,兩人道出心中理想:寧靜雪願望有天能夠成為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而胡狼的願望是種出一種可以代表「愛」的花朵,他希望把這種花命名為「寧靜雪」,寧靜雪深深被感動。內向的姐姐玉鳳,常常傾聽著寧靜雪訴出有關胡狼的一切,心中既羨慕亦為自己的孤獨而憂傷,唯有暗暗地將自己代入其中。

一個晚上,寧靜雪與胡狼乘船出海,寧靜雪談到希望到維也納一間湖畔的音樂學院進修音樂,胡狼亦願相隨在湖邊栽種他的「寧靜雪」,兩人充滿憧憬地稱那個湖為「雪狼湖」。

故事到這裡只是三分之一,後來的事當然更精彩。同學如果欲知後事如何,就得好好閱讀這作品。我認為,這是鍾偉民的代表作,寫得最細膩,又最膾炙人口。如果可以的話,挑一個晚上,家中或房間中只有自己一人,舒適地坐在床上,邊閱讀,邊輕輕播放著張學友《雪狼湖》中的歌曲(粵語最好,普通話也不要緊)。但切勿一氣全播,要一首一首,讀到哪就放哪首。不消一個晚上,書讀過,歌聽罷,就關上燈,躺下來,瞌起眼,想著愛人入眠。暑期中如能花上這麼一個晚上,該多浪漫哩!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讓月亮編織一首戀曲

今日,本來要介紹另一本可以在暑假時閱讀的作品,但是,在乘車回家途中,忽爾瞥見天上的滿月,就定睛不能離開了。它讓我想起一段美麗的往事,所以,今日這往事替代了書本介紹,成為今日的主題。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愛南美洲,我愛南美古代文化,現代的南美歷史,甚至愛南美的昆蟲和植物。所以,我曾到秘魯旅遊一次。

二零零六年聖誕節,我和一位朋友到秘魯旅行。我們到達了不少地方,但重點不是觀光,而是去探訪當地一個小村落,
Tomepampa,為他們的旅遊業提供一點意見。據村民說,我是到Tomepampa的第一位中國人。這不是我愛Tomepampa的原因。我愛Tomepampa,是因為Lin Chinona,我在當地認識的一個女孩子。

我們一起過聖誕節,一起放牧,一起爬樹摘莓,一起看星(秘魯的晚空美極了,星星可以照亮整片天空),一起賽跑。當時,我倒真想過移民到秘魯,做一個真正的南美人,原因只有一個:Lin。我們經歷了很多很多又浪漫又溫馨的時光,雖然語言上有點隔閡,但這從來無損我們的溝通。以下是我當年的日記: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早上九時起床,仍然覺得很累。只花了一點時間就收拾好東西,卻花了大半個早上查字典,寫了一句說話,想留給Lin。吃過午飯,Lin來酒店找我。他問我有沒有妻子在香港,我說沒有,不如就找你吧。他又問我何時會回去,我說不知道,只要他想念我,我就會回去,後來答應他五年後會回去。沉默了一會,車到了,要走了。來送行的人都給我們一個送別的擁抱,只有他沒有,他,欠我的擁抱,五年後我會取回這個擁抱。在車上,很累,很想吐。閉目就已經看見Tomepampa那條街道,看見跟Lin一起去的牧場,看見在窄巷裡Lin的笑容,看不見五官,只有皓白的牙齒,很美。捱了十二小時車程,終於到達Arequipa,我們將會在這裡兩天,就會再乘十四小時巴士到利馬。一想起將要在車上,在飛機上過幾十小時,又想起Lin可愛的臉,我又不想走了。」

二零零七年一月四日。「整天都在天空上渡過。飛了大半個地球,離開了家鄉一個月,一個月後又離開自己喜歡的女孩,回到自己的地方,我有甚麼感覺?我可以有甚麼感覺!我是屬於這個地方了,但我開始懷疑,這個地方,究竟有多少是屬於我的?眼睛很累,但仍然堅持著睜開眼睛,看倫敦天上最後一抹餘暉。離開倫敦,看天上的明月,才發現天空可以這樣美。再一次想起Lin,就覺得原來蘇軾比自己還要幸福。他想起弟弟的時候,還可以「千里共嬋娟」,跟弟弟分享同一個月亮。可是,我和Lin相差十三小時,想起Lin的時候,看著月亮,他看著的是太陽,分甚麼?享甚麼?」

從此以後,每當看見明亮雪白的皓月,我就會想起Lin的笑容,想起在秘魯的日子。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竇娥冤》

漫漫暑期,可以讀教科書,準備來年的課程;可以出外參加活動,擴闊自己的眼界;也可以讀課外書,增長自己的知識。小時候,我嘗試為暑假訂立一點目標,例如在中三暑假,我就決定讀衛斯理和原振俠的小說;中五暑期,就讀莎翁作品。以下,我就逐步推薦幾本作品,同學可以在閒時讀讀。

《竇娥冤》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王國維認爲《竇娥冤》一劇「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故事大綱:
竇娥自幼死了母親,而父親竇因要上京趕考,沒有路費,借了寡婦蔡婆的高利貸二十兩銀子,誰知一年後竟變成了四十兩,無法還債,就把竇娥半抵半送給蔡家做童養媳。這童養媳可真苦,一做就是十年。竇娥長大後嫁作蔡家媳婦,不到兩年,丈夫就死了。竇娥守寡在家,與婆婆同住。

這時候,楚州有個流氓叫張驢兒,與父親張老頭一起欺負蔡家婆媳,要蔡寡婦嫁給張老頭,蔡寡婦為保命勉強答應了。張驢兒又逼著竇娥嫁給他,竇娥堅決不肯。張驢兒設計陷害竇娥。一天,蔡寡婦生病,竇娥做羊肚湯給婆婆喝。張驢兒在湯裡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婦,然後逼竇娥成親。誰知張老頭奪過碗,喝完了,不一會兒就毒性發作,倒地身亡。

張驢兒失手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卻把殺人的罪名推在竇娥的身上。楚州知府是個貪官,收受了張驢兒的賄賂,就用酷刑逼竇娥招供。竇娥打死也不肯招,知府改打蔡寡婦。果然,竇娥心疼婆婆,含冤屈招,被判死罪。

臨死前,竇娥向天發出三個願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過人頭時,一腔血都不往下灑,要全飛到旗的白布上,不讓鮮血沾到骯髒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屍體;第三,她死後,楚州要接連三年大旱。

劊子手的刀砍下來,竇娥的血真的全飛到白布上;接著,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屍體;第三,她死後,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竇娥的願望得到實現,以證明她是冤死的。

這齣雜劇的結局是:後來,竇娥向父親竇天章顯靈,細說冤情。最後,竇天章為冤死的竇娥平反。

不少學者前輩曾就中國戲劇史上沒有悲劇。事實上,與西方戲劇之相較,中國戲劇普遍存在大團圓結局。《竇娥冤》都是一樣,但雖說有一個大團圓結局,過程還是非常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