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有一門必修課,叫《中國文化科》。這門課的由來,相傳和該校前校長張信剛有關。當年張信剛走馬上任,邀請了很多學生進行面談。面談當中,張信剛都會問一道問題:請背一首唐詩。受邀學生不約而同,唸出一首《靜夜思》。張信剛認為他們只懂《靜夜思》,實在不足,於是決定推行中國文化科,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其實,這首詩一點不易。先錄出此詩: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先從讀音出發,詩題的「思」是名詞,應該讀作「試」,而不讀「思考」的「思」。從題目看,李白所寫的內容是:在靜靜的晚上裡引發出來的情思。
再從格律出發,此詩只有四句,每句五字,加上「霜」和「鄉」押韻,令不少學生容易混淆《靜夜思》為五言絕句。但從平仄看,《靜夜思》該是古詩,而非絕句。
現在,我們開始看詩句。我小時候就覺得此句非常奇怪。小時候老師這樣跟我們解釋:李白半夜起床,在窗外看見明亮的月光,就懷疑月光是地上的霜雪。我當時就覺得:「怎麼李白這樣糊塗,把天上的月亮看成地上的霜雪?另外,李白寫得都不是特別好。李白晚上起來看見月亮,該是『床外』而非『床前』呀!還有,李白也太不知足了吧!雖然他在家鄉之外,但還有睡床可供休息,比很多人的環境好多了!」
後來深入研究才知道,首句的「床」原來不是「睡床」,而是「井欄」。《辭海》解釋,「床」字有三義:「臥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圍欄」;床形物。因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應該這樣說:
這一夜,李白無家可歸,被迫在井邊的圍欄休息。看著井裡的月亮倒影,加上天氣寒冷,李白於是懷疑是天上的霜雪落到地上來了。他自自然然舉起頭來,看看晚空中明亮的月光。噢!證實了。原來只是月亮,不是霜,就低下頭來,又想到自己的現在的處境。這時候,李白不禁想起家鄉舒舒服服的環境。
這樣才可以解釋李白當時的可憐情境,而整首詩的情意就深多了。
如果,有學生在唸一首《靜夜思》之後,這樣為張前校長解釋,今日的城大學生還要讀此必修科嗎?
NO XD
回覆刪除哈哈!我也同意。
刪除咁如果呢你去考城大,佢會唔會取消番LE科XD
刪除設這科是很久的事了。我那時候還沒有機會上大學哩!
刪除姐係E+冇左拿?
刪除有哇!
刪除SO SAD!~咁如果E+有個人講到LI D野咁佢係米會取消番LOL
刪除下?而家的校長是郭位。加上,城大中國文化中心辦得有聲有色的,為何要取消?
刪除小弟學識淺博LOL咁如果我E+去考,咁樣答番米得LOR XDDD
刪除那是當年非今日呀~
刪除當年今日:P
刪除原來如此!
回覆刪除與從前所學截然不同!
對!有時候要深究下去,才會得出更多、更深入、更美的結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