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略談元曲


提起元曲,我一定會想到馬致遠這一首歷來傳唱不絕評價的《天淨沙.秋思》。先錄此曲: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首短短二十八字,展示出異常豐富的意象。語言精練,有景有人,把秋日蕭條、寂寞、悲涼的情思與天涯斷腸人的獨特感受,準確而獨到地呈現。

首三句短短十八個字卻速寫了九件景物,不支離破碎、不臃腫疊沓,渲染深秋傍晚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心境。

枯的藤、老的樹、一身暮氣的烏鴉,寫出蕭瑟與黯淡:烏鴉到天黑尚有老樹可棲,流浪天涯的遊子,何處是歸程?清冷的小橋流水旁,還有三兩戶人家,想必是過著寧靜團聚的日子,自己的家園此時又如何了呢?漫長的古道上,孤零零的遊子,騎著瘦馬,彳亍(粵音:戚促;意思:慢慢走)於凜凜的西風中,怎堪這無止境的茫然?雖然是寫景,但是悲涼的意境、失意的情緒在景物中完整地呈現。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黃昏日落、加重了悲淒衰殘的色彩,一個懷有凄楚情感的「天涯淪落人」,繼續在昏黃的暮色中艱難地前進著,遊子旅途的疲乏、流浪生活之艱辛,說盡了千古遊子四處飄零的無限愁悶。

同學可以背了這首曲,然後閉上眼,默誦一次,在腦海中把曲中的景象重現,剛更能夠感受馬致遠這首詞的意境。

另外,有人說:「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的解讀應該是『斷腸,人在天涯』,而不是『斷腸人在天涯』。」諸位對此有何意見?
 
----------------------------------------------------------------------------------------------------------------------------------

不得不提的是,元曲有一個宋詞沒有的特點,乃襯字也。「襯字」是元曲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規定的字數以外,為增加聲韻之美,在句子之間適當的添加幾個「非關鍵性的字詞」,使文意更流利、生動活潑。

襯字不拘平仄,可以出現在句首、句中,和板式較緊密的地方,使文義流暢,歌唱時亦有清新疏密之致,所以襯字便於歌唱,也利於行文。提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襯字,莫過於這一句:「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全句只有「銅豌豆」三字是正字,其他都是襯字,此處詩人巧妙地五串形容植物之豆的襯字來修飾「銅豌豆」,賦予了它以堅韌不屈、與世抗爭的特性。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趙氏孤兒》


暑假快要結束,大多數學生這個時候都忙著完成兩個月前就布置好的功課;但對一些有早就完成功課的同學來說,這星期就是休息的一星期了。如果有空,可以看看這本《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元朝雜劇,作者為紀君祥。本劇全名或作《趙氏孤兒大報仇》,或作《冤報冤趙氏孤兒》。在公共圖書館,有原文和白話文的版本,同學可以按個別能力挑選。

春秋時候,晉國的晉靈公有兩名大臣:一文一武,文臣趙盾,武臣屠岸賈。趙、屠不和,屠陰險毒辣,要謀害趙而大權獨攬。

屠指使武士去行刺,武士良心未泯,觸樹自盡。屠又訓練惡犬,去咬死趙,幸得衛士把犬擊斃而逃脫;但馬車車輪被破壞了,又幸得前他人搭救,未遭毒手。

屠仍不罷休,向靈公進讒,靈公下令將趙家三百口滿門抄斬。趙的兒子趙朔是駙馬,屠假靈公之命,送去弓弦、毒酒和短刃賜死,朔以短刃自殺。公主有一遺腹子,交給了門下醫師程嬰,便自縊。程把孤兒藏在藥箱,看守宮門的韓厥與趙盾有舊交,放走了他們而自刎。

為了斬草除根,屠搜索孤兒甚急,又假傳靈公意旨,如三天內未能搜獲,便把晉國境內半歲以下一月以上的嬰兒,全部殺掉。程帶著孤兒,去找已退隱的好友公孫杵臼,商量拯救之計。杵臼說:我已七十歲,恐怕未能把孤兒撫養成人;你才四十五歲,重任只好交託給你。兩人決定:程把剛出世的兒子,與孤兒調換,自己的兒子當作孤兒,孤兒當作自己的兒子,然後向屠告發杵臼收藏了孤兒。屠處死了杵臼和被當作孤兒的程的兒子。程立了此功,成為屠的親信,孤兒也被屠認作義子,原名程勃,義名屠成。

二十年過去了,勃已長大。他非常聰明,又得義父傳授武功,武功還在其上,可謂文武雙全。屠心中很高興,覺得有這個義子的幫助,遲早可篡奪靈公之位。程嬰也看出靈公已顧忌屠的野心,知道復仇的時機成熟了。

勃日間習武,晚上回家向父親程嬰習文。程把二十年前的那一段血海深仇,畫成圖畫。畫卷放在書房,勃翻開來看,心中滿是疑團,便追問其中的原委。程便把那悲慘的往事告訴他,他才知道自己原來是趙氏孤兒。

他們去稟告靈公,靈公已有心翦除屠岸賈,但害怕屠兵權在手,便派勃去攔途突襲,捉拿了屠。示眾後,勃親自將其手刃。靈公讓勃復用原姓,並賜名為趙武,封為大將。程嬰也得到重賞,安享晚年。

有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為甚麼程嬰還要程勃復仇呢?」

同學,你對於這個說法有何想法?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今日是農曆七月七日七夕節 ,可說是中國的情人節。

事實上,牽牛、織女是銀河的二顆星,織女星在河東,牽牛星在河西,隔著銀河遙遙相對。因為天體運行,兩星每年會相逢一次。

但民間卻有另一個傳說:織女為天帝孫女,王母娘娘外孫女,在織布的空暇,常常與諸仙女到銀河沐浴洗澡。牛郎則是人間一個貧苦的孤兒,雙親死後,常受兄嫂虐待,兄嫂只分一頭老牛給他,要他自立門戶。當時天地之間的距離不遠,銀河與凡間還相連。牛郎遵照老牛的囑咐,到銀河竊得織女的天衣,織女遺失了衣服,無法回到天上,只好嫁給牛郎。經過數年,生下兒女各一人,男的耕種,女的織布,過著幸福的生活。沒想到天帝知道了這件事情,非常生氣,立刻派遣天神來到人間逮捕織女,王母娘娘也一同回到天上。織女被捕上天,牛郎無法跟隨到天上,與兒女抬頭望著天空大哭。當時老牛已經快死了,便叮囑牛郎在牠死後把牛皮剝下來做成衣裳穿在身上,便可以登天。牛郎照著老牛的話去做,果然便能帶著兒女一起登上天庭。在快要追到織女的時候,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簪,憑空一劃,頓時便成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沒有辦法過河,只有悲傷哭泣。最後終於感動了天帝,答應他們可以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這便是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相傳織女很有才藝,手很靈巧,能織出漂亮的雲錦,她與牛郎成親後就把織錦繡花的技巧傳授給鄉民。此後七夕節的風俗多圍繞婦女向織女乞求智巧和祈願,希望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

中國古典文學一直有不少文學作品歌頌這個故事。漢代《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就是一例。若論我最喜歡的一首,就莫過於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其中的感受每人皆不盡相同,但只要細讀此詞,你總會發現自己對某一兩句特別感動。若我?就是文章的標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請用法律來管治我

在柏林西南二十七公里的小鎮波茨坦,風景如畫,是著名遊覽勝地。隱藏在茂密樹林裏的無憂宮,是遊客必到之處。它是距今二百多年前,腓特烈大帝仿照法國凡爾賽宮而建。但離開不遠,有一座古老的磨坊,也是遊客不能不去憑弔的。這磨坊有一個將會永遠流傳的、發人深省的故事。

18661013日,德國的前身普魯士,腓特烈國王在「七周戰爭」中打敗了奧地利,凱旋回國,路經波茨坦。他走到這座行宮,登上頂樓,興致勃勃地眺望四周遠近的景色。

忽然,一座殘舊破爛的磨坊走進眼底。那磨坊高高豎起的風車,阻擋了他遠望的視線,破壞了他的遊興。心裏蒙上陰影,不悅而下令:「拆掉它!給我拆掉它!」

大臣領著士兵,立即前去拆這老磨坊。不久,跑回來報告:「陛下,不能拆,因為這是一座私人的磨坊!」原來,那時候普魯士已制訂了憲法,私有財產受到保護,法律權威至高無上,連國王也不能違反。

腓特烈大帝一愕,更加惱怒,又再下令:「買下來!多少錢都買下來拆掉它!」但磨坊的主人很頑固,說這是他爺爺的爺爺留傳下來的,一家世世代代都靠著它過活,對家族的意義是無價的,給多少錢也不肯賣。

國王老羞成怒,怎麼一個小小老百姓,竟敢連討價還價也抗拒,咆哮起來:「士兵馬上去拆掉它!任何人反抗,就地正法!」這座老磨坊,於是被夷為平地。但成千上萬的波茨坦鄉民,遊行到柏林的最高法院,提出起訴:控告國王,利用職權擅拆民房,侵犯私有財產,要求賠償!


開庭審判那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擠滿法庭內外。國王拒不出席,也不派出律師。三位法官,作出判決:被告觸犯了《帝國憲法》第七十六條第六款所規定的財產權利。要立刻在原址,重建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此外,還要賠償原告人的各種損失150大元。

驕蠻的國王,也不能不向法律低頭而與人民為敵,完全照法庭的判決做了。一座新磨坊,又在無憂宮外矗立,磨坊主人收到了150元。

數十年後,威廉二世繼位。磨坊也傳給下一代了,因生意蕭條,磨坊又再年久失修,變得殘舊破爛。於是磨坊的主人寫了一封信給威廉二世,想把磨坊賣給國王。

國王親筆回了一封信,說:希望他好好地保存這座祖業,同時也是法治精神的紀錄。信內還附有6000大元,送給他解困和作修葺磨坊之用。磨坊由此煥然一新,一直至現在仍供遊客憑弔,宣揚著法治精神。

讀書時看到這一個故事,令我禁不住思考:同一事件,發生在中國,結果會怎樣?我明白,任何國家都有奉迎上級的人,都有破壞法紀的行為。但是,為甚麼我們的國家可以如此公然破壞法律,而同時又可以聲稱自己尊重法律。

中國,請你用法律來管治我。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賈寶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搬家一星期,不斷工作,收拾整理。最近,書櫃到了,邀了傻瓜同理藏書。經過了一整天的努力,終於完成整理。我滿意地看看書櫃,最當眼的一處是《紅樓夢》,於是晚上了就取來翻了翻。讀到《紅樓夢》的九十一回,寶玉所說的「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後來讀了黛玉和寶玉幾句禪語對話,忽然想到不少同學可能對《紅樓夢》深感沉悶,或覺艱深,所以希望在此略作介紹。老實說,我對此名作和佛學,素無研究,但也權且一試。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意思是:儘管河水滔滔,我只取其中的一瓢來飲,便足夠了。引申出去,寶玉是要跟黛玉說:儘管天下有千千萬萬可愛的女子,但我只愛其中的一個意中人,便足夠了。

黛玉接著問:「瓢之漂水奈何?」這話的意思是:用來飲水的瓢,是要隨著河水而漂流的。即:「假如你不能自主,又怎麼辦?」

寶玉答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字面的意思是:瓢不是隨河水漂流的,河水有河水的漂流,瓢有瓢的漂流。含義是:愛誰由我自己來決定,任何人也左右不了我。

黛玉又問:「水止珠沉奈何?」字面的意思是:河水停止流動,那顆明珠沉沒了。含義是:假如我死掉了,你怎麼辦?

寶玉答道:「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風舞鷓鴣。」上句本來是宋代和尚釋道潛《贈妓詩》中的一句。字面的意思是:「禪心」,佛家用語,指清靜寂定的心境;「沾泥絮」,指柳絮飄落在泥上。「舞鷓鴣」,鷓鴣啼聲似「不如歸去」,撩人思鄉回家之情,「舞」是動,下句的意思是:不會因春天鷓鴣的啼聲而動思鄉回家之情。含義是:你死了,我便再沒有活在人世間的意義,出家做和尚去,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回頭。

黛玉最後說:「禪門第一戒是不打誑語的。」寶玉道:「有如三寶。」其實,「不打誑語」,即「不說假話」,原是佛教第四戒而不是第一戒,第一戒應是「不殺」。「三寶」: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視之為至高無上。黛玉叫寶玉不要說假話;寶玉認為這是最真、最真,至高無上的心底話。

如果,現代人仍然像寶玉和黛玉般溝通,這會有多浪漫,卻又多費時。但我其實又多嚮往有人能這樣跟我說話。噢!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淺看「穿越劇」

與朋友相聚,談及電視劇《回到三國》劇情有趣吸引。我不以為意,只是點頭示意。後來,我們玩撲克牌,友人問如果同桌有周瑜和諸葛亮,我會怎麼辦?這倒能激發我的好奇心,這兩大才子若懂得撲克牌,我們這些小人物一定輸個清光。

這些穿越時空的劇集之所以吸引,大概就是這些原因吧!想像力、古今結合、超現實的劇集容易引人發笑,作為一種娛樂的確不錯,但編劇總要因劇情需要,改動大量史實以利創作,不知就裡的學生有可能會弄假成真,而鬧出笑話。有學生看過黃易《尋秦記》,就回學校問老師:「項羽的乾爹是項少龍,項少龍救秦始皇,項羽則要殺之,不古怪嗎?」

仔細想起來,中國古代又的確有趣。有趣的是,古人雖然未想到穿越時空,但就會想像人能變神。關羽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所謂:「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關羽由人到神的過程,顯然是受到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時至今日,不少華人還會拜「關二哥」,每逢節日,必備酒水祭祀。

 還有黃大仙。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本來是一名放羊的牧童,後來山中修煉得道。他所倡導的贈醫送藥,安老扶幼,興學育才,救災恤難等善舉,一直深得民心。到宋朝,黃大仙已得到孝宗皇帝兩次封號,加上深得民眾信賴,因此世界各地的黃大仙廟終日都香火鼎盛,善信如雲。

其他的當然還有包公、岳飛、孔子、老子等等,他們都有各自的信眾,各自的寺廟。值得思考的是,我們要效法其德行;還是拜祭其人,以得其保祐。

回到流行的穿越劇,同學,不如你能帶一件東西,找一個中國古人,你會帶甚麼?為甚麼?

我會帶一本《烏托邦》找老子,跟他聊聊對烏托邦的看法。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贈梁班子

香港的政治環境,由梁振英宣佈競選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揭瘡疤」時期。由當選開始,梁班子就有「信心危機」。上任之後,梁班子接二連三被傳媒揭發違規行為,前發展局局長麥齊光因而下台,現任局長陳茂波亦因醜聞面臨考驗。整個梁振英班子在上任後,一直受傳媒和社會人士批評。幸而,最近的倫敦奧運把所有政治事件淡化,否則傳媒肯定為事件大造文章。

我最近研讀老子《道德經》,有一句說話,讀後立即就想贈與梁班子。各同學亦可引此為鑑誡,以作領導者時的座右銘。

先對老子及《道德經》作個介紹。老子,關於其姓名,共有二說。一說指他姓李名耳;另一說指他姓老名聃。但我不同意第一個看法,因為既然孔子姓孔,莊子姓莊,墨子姓墨,何以老子不是姓老呢?《道德經》,記錄了老子的學說,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共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我要贈梁班子是《道德經》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意思是「最好的統治者,人們不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統治者,人民又喜歡親近他,又會讚美他;再次一等,人民害怕他;最次一等,人民輕視、侮辱他。統治者如果誠信不足,那人民就不會信任他。統治者應該悠閑自如,不要隨意發號施令。這樣,功業成功、事情順遂後,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啊!』」

讀到這裡,我就忽然想到,我們的特區行政長官,究竟屬於哪一個層次的統治者呢? 在老子的分類中,梁先生似乎就是最低一個層次。按老子所言,梁振英在這個層次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信不足」。因為他「信不足」,也得不到百姓的信任,結果到此田地。

香港對特首有高要求,無可厚非,因為這畢竟是代表香港的人物,為香港做決策的人物。我們不能以一人一票方式把他選出來,已經對他「信不足」。加上一連串有關他的負面消息及其自身被揭僭建,更重挫其勢,令人民對他完全失去信任。

可能有人說:「這是其私人事務,豈能因此就反對他呢?」這個看法我不敢苟同。所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梁振英若連自己的居所都弄得亂七八糟,又不知道家中有僭建物,又不知其班子有如此多瘡疤,幾乎隨便一個,舉目即是一大堆瘡疤。如此特首,如此班子又豈能治港呢?

梁先生及其班子:如果你們知道自己不足,知道自己在哪一個層級,不如參考一下老子之說,「悠兮其貴言」,少說話,做事切實恰當,爭取一下市民對你們的信心吧!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也談國民教育

最近,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科在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大家上街遊行,積極策劃罷課,同時亦令不少青年敢於發聲,發達意見。我欣賞這些青年,勇於向社會、向政府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一篇文章,也談談國民教育科。但我不會從社會上鬧得天翻地覆的教材入手,我反而想從其目標和需要性入手,說說自己的觀點。

國民教育科,全稱「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科」,按教育局的資料顯示,此課程由2001年的課程改革開始推行,被列為四個關鍵項目之一,著重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建議首要培育價值觀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及「承擔精神」),幫助學生認識如何實踐正面價值觀。我不同於儒家「人性本善」,反同於法家所言「偽也(人為)」的想法,認為人需要從教育學習如何為善。因此,從課程的目標來看,我似乎沒有理由拒絕這科目。

但問題是,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不利用上課時間,可以不刻意設立一個課程,又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全球化的大氣候下,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國家的歸屬感,產生「國民身份認同」,我們無可厚非。因為學生是我們族群的承傳者,文化的繼任人。我們不得不讓學生知道,至少認識自己族群和文化的特色,希望他們喜歡,最後產生認同,並且實踐。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認識自己族群和文化的特色,但論喜歡呢?難矣。

要我們喜歡自己的文化,我們得先知道自己文化的優秀面,理解自己文化的獨特。但要在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香港老年人心中,在經歷了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香港成年人心中,在經歷了無數有毒食品和常被搶奪奶粉的香港媽媽心中,在目睹了二零一二年李旺洋事件的香港成年人香港青年心中,建立起這個優秀面,實在難上加難。中央政府可以封鎖內地的新聞,但封鎖不了香港的新聞。香港人從幾十年前已經開始經歷內地的黑暗面,而且親眼目睹,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要在香港市民心中重新樹立文化的優秀面,試問從何談起? 正如一個虐待兒子的母親,忽然跟兒子說:「我愛你,你會對你很好,到我這裡來吧!」有人信嗎?

我堅信中央政府不需要設立國民教育科,原因是這科根本不需要在課室內就可以學到。如果中央政府用投資在「維穩」、投資在國民教育科的金錢,全用來幫助大西北的窮苦農民,用來改善中國內地的食品質素問題,用來改善社會環境,用來建立內地市民的公德心,我堅信,即使國民教育科不設立,我們都會樂於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分。

最近,倫敦奧運牽動了每一個人的心靈,我們每天回家,總會看看獎牌榜,看看中國的健兒在奧運裡取得甚麼佳績。我們為孫揚取得第一金歡呼,為葉詩人文打破世績擊節鼓掌,為女子羽毛球賽惋惜,為丁寧、李曉霞緊張。誰敢說香港市民不愛國。教育局與其投資幾百萬「邀請」這些所謂「機構」推出新課程,不如花這些錢,買了奧運直播或轉播權,跟全香港市民一起上這有意義的國民教育科,這何需在課室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