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元曲,我一定會想到馬致遠這一首歷來傳唱不絕、評價極高的《天淨沙.秋思》。先錄此曲: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首短短二十八字,展示出異常豐富的意象。語言精練,有景有人,把秋日蕭條、寂寞、悲涼的情思與天涯斷腸人的獨特感受,準確而獨到地呈現。
首三句以短短十八個字卻速寫了九件景物,不支離破碎、不臃腫疊沓,渲染深秋傍晚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心境。
枯的藤、老的樹、一身暮氣的烏鴉,寫出蕭瑟與黯淡:烏鴉到天黑尚有老樹可棲,流浪天涯的遊子,何處是歸程?清冷的小橋流水旁,還有三兩戶人家,想必是過著寧靜團聚的日子,自己的家園此時又如何了呢?漫長的古道上,孤零零的遊子,騎著瘦馬,彳亍(粵音:戚促;意思:慢慢走)於凜凜的西風中,怎堪這無止境的茫然?雖然是寫景,但是悲涼的意境、失意的情緒已在景物中完整地呈現。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黃昏日落、加重了悲淒衰殘的色彩,一個懷有凄楚情感的「天涯淪落人」,繼續在昏黃的暮色中艱難地前進著,遊子旅途的疲乏、流浪生活之艱辛,說盡了千古遊子四處飄零的無限愁悶。
同學可以背了這首曲,然後閉上眼,默誦一次,在腦海中把曲中的景象重現,剛更能夠感受馬致遠這首詞的意境。
另外,有人說:「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的解讀應該是『斷腸,人在天涯』,而不是『斷腸人在天涯』。」諸位對此有何意見?
不得不提的是,元曲有一個宋詞沒有的特點,乃襯字也。「襯字」是元曲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規定的字數以外,為增加聲韻之美,在句子之間適當的添加幾個「非關鍵性的字詞」,使文意更流利、生動活潑。
襯字不拘平仄,可以出現在句首、句中,和板式較緊密的地方,使文義流暢,歌唱時亦有清新疏密之致,所以襯字便於歌唱,也利於行文。提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襯字,莫過於這一句:「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全句只有「銅豌豆」三字是正字,其他都是襯字,此處詩人巧妙地五串形容植物之豆的襯字來修飾「銅豌豆」,賦予了它以堅韌不屈、與世抗爭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