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科在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大家上街遊行,積極策劃罷課,同時亦令不少青年敢於發聲,發達意見。我欣賞這些青年,勇於向社會、向政府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一篇文章,也談談國民教育科。但我不會從社會上鬧得天翻地覆的教材入手,我反而想從其目標和需要性入手,說說自己的觀點。
國民教育科,全稱「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科」,按教育局的資料顯示,此課程由2001年的課程改革開始推行,被列為四個關鍵項目之一,著重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建議首要培育價值觀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及「承擔精神」),幫助學生認識如何實踐正面價值觀。我不同於儒家「人性本善」,反同於法家所言「偽也(人為)」的想法,認為人需要從教育學習如何為善。因此,從課程的目標來看,我似乎沒有理由拒絕這科目。
但問題是,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不利用上課時間,可以不刻意設立一個課程,又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全球化的大氣候下,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國家的歸屬感,產生「國民身份認同」,我們無可厚非。因為學生是我們族群的承傳者,文化的繼任人。我們不得不讓學生知道,至少認識自己族群和文化的特色,希望他們喜歡,最後產生認同,並且實踐。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認識自己族群和文化的特色,但論喜歡呢?難矣。
要我們喜歡自己的文化,我們得先知道自己文化的優秀面,理解自己文化的獨特。但要在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香港老年人心中,在經歷了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香港成年人心中,在經歷了無數有毒食品和常被搶奪奶粉的香港媽媽心中,在目睹了二零一二年李旺洋事件的香港成年人香港青年心中,建立起這個優秀面,實在難上加難。中央政府可以封鎖內地的新聞,但封鎖不了香港的新聞。香港人從幾十年前已經開始經歷內地的黑暗面,而且親眼目睹,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要在香港市民心中重新樹立文化的優秀面,試問從何談起? 正如一個虐待兒子的母親,忽然跟兒子說:「我愛你,你會對你很好,到我這裡來吧!」有人信嗎?
我堅信中央政府不需要設立國民教育科,原因是這科根本不需要在課室內就可以學到。如果中央政府用投資在「維穩」、投資在國民教育科的金錢,全用來幫助大西北的窮苦農民,用來改善中國內地的食品質素問題,用來改善社會環境,用來建立內地市民的公德心,我堅信,即使國民教育科不設立,我們都會樂於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分。
最近,倫敦奧運牽動了每一個人的心靈,我們每天回家,總會看看獎牌榜,看看中國的健兒在奧運裡取得甚麼佳績。我們為孫揚取得第一金歡呼,為葉詩人文打破世績擊節鼓掌,為女子羽毛球賽惋惜,為丁寧、李曉霞緊張。誰敢說香港市民不愛國。教育局與其投資幾百萬「邀請」這些所謂「機構」推出新課程,不如花這些錢,買了奧運直播或轉播權,跟全香港市民一起上這有意義的國民教育科,這何需在課室中呢?
如果我每天都有看奧運直播,是否代表我每天都上國民教育課?
回覆刪除這當然不是,我的意思是,香港有很多方法「軟推」,「硬推」適得其反,此舉不智。
刪除我其實有少少想香港繼續係英國殖民地....
回覆刪除英國也有其不好的地方,想回到過去不可能,不如展望未來啦。
刪除我向來不喜歡中國...未來?我可不想被灌輸"爹親,娘親,不及毛主席親"的思想!
回覆刪除中國都在改變,這思想難再出現了。其實,正如我所說,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現時才開始自食惡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