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一九四二》

感謝友人同去欣賞電影《一九四二》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旱,當時正值抗日戰爭處於僵持階段,數百萬民眾忍受飢荒的痛苦中,背井離鄉,逃荒的旅程。電影透露了軍人對百姓的暴虐,官員對人民死活的置之不理,富人對災民的冷酷;提及官官相護,官商勾結,軍人獨權,下級對上級的驚懼,官員對傳媒的影響。

電影最震撼我的有兩幕,一幕是蔣介石問李培基,河南餓死了多少人?
李培基答:政府統計是1062人。
蔣再問:實際呢?
李再答:大約300

另一幕是,蔣介石說要查找貪官,責成腐敗官員。結果只找了三個官職小地位低的人物祭旗。可怕的是,政府要城內市民,城外災民圍觀,讓他們知道政府「認真」肅貪。官員還說:「災民都在哪裡?怎麼沒有人圍觀?現在不是政府不肅貪整腐,而是人民冷酷無情。」

你能相信嗎?整個國民政府只有三個人貪污?還要是官職小地位低的小官?政府若真正做事,要刻意讓人民看嗎?要百姓圍觀才叫對政府有情嗎?

這段民族悲蒼的苦難歲月,實在令人痛心。痛苦的是,這些日子,在一九四二年後的八十年,仍然存在,而且從來沒有間斷過。

我們的特首說要「查找不足」,幾乎成為了拿來開玩笑的口頭禪。為甚麼呢?假如「查找」的態度和方法,本身已經「不足」,那麼,「查」來「查」去,「找」來「找」去,決不能發現真正的「不足」,只會是給觀眾看的鬧劇。《說苑‧政理》講述齊桓公和管仲,面對同一件事如何「查找不足」。

齊桓公出獵,因追逐一隻鹿,走進了一個山谷,迷了路。他碰見一個老人,問這是甚麼地方?答道:「愚公之谷」。再問:為甚麼叫這樣的名字呢?再答:我一輩子住在這裏,所以用我的名字稱呼這地方。桓公覺得很奇怪,聽其對答,觀其模樣,這老人並不愚笨而精明,便又追問:你為甚麼有「愚公」的名字呢?

老人說出了原委來:

我養了一頭母牛,生了一頭小牛。辛辛苦苦地把小牛養大了,牽到市場上去賣,把賣得的錢,買了一匹馬回來養。誰知村裏有一個惡少年,闖到我家說:「你家裏養的是母牛,怎麼會生出一匹馬來?這匹馬一定是偷來的!」我不懂得怎樣去辯駁,他就不由分說,把我的馬搶去了。鄰居知道了這件事,認為我很愚笨,便給了我「愚公」這名字。

桓公聽了,哈哈大笑,說:「你的確很愚笨,怎麼這樣輕易,就讓人搶走了馬匹呢?」老人不再說話,給桓公指點了路,走出了山谷。第二天桓公上朝時,把這件事,當作笑話,講給管仲聽。管聽了,肅然變容,跪倒在地。桓公連忙問是甚麼緣故?管說:

這個老人並不笨,笨的是我們這些執政者。假如法制嚴明,老百姓們都守法,怎麼會發生這種強詐不法的事情呢?即使有同樣的惡少年,老人也不會這樣輕易讓他搶走馬匹。現在,老人深知官吏舞弊,包庇壞人,刑法混亂,有法不行。即使把這件事告到官府去,不但得不到公正的處理,反而會受到報復。這個「愚公」實在並不愚笨,他向你說出這件事來,其實是含蓄而委婉的投訴。請主公嚴肅地對待此事,立即修訂法例,整頓執法,肅清民間的不法行為,不讓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桓公把「愚公」的話,當作笑話;管卻見微知著,舉一反三,從笑話中觀察得民情,聯繫到國家的法紀,提出改進的建議。「不足」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桓公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管卻「查找」出來了。

一九四二年,我們的國家若有一個如管仲的官員,河南的饑荒還會出現嗎?一九五八年,我們的國家若有一個如管仲的官員,大饑荒還會出現嗎?二零一一年,我們的國家若有一個如管仲的官員,李旺陽的「被自殺」還會出現嗎?

我們的國家,還需要多少時間,才會多出現一個如管仲的官員?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一個月後

本來該是一個月前寫的文章,抱歉,我實在有點疲倦,有點辛苦,也有點忙,不得不暫時放下。現在好了,聖誕節假期開始,稍稍有空檔,要忙的事都該忙完了。我答應各位,以後會準時出稿。

此前,我用歇後語教普通話時,其中一句是:東郭先生救狼——自找苦吃;好心不得好報;善惡不分。我想了一想,覺得這個故事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一天,東郭先生趕著一頭毛驢,背著一口袋書,到到一個叫「中山國」的地方去謀求官職。

突然,一只帶傷的狼竄到他的面前,哀求說:「先生,我現在正被一位獵人追趕,獵人用箭射中了我,差點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裏,將來我會好好報答您的。」東郭先生當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這只受傷的狼很可憐,考慮了一下說:「我這樣做會得罪獵人的。不過,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辦法救你。」然後,東郭先生讓狼蜷曲了四肢,然後用繩子把狼捆住,盡可能讓它的身體變得小些,以便裝進放書的口袋中去。

不一會兒,獵人追了上來,發現狼不見了,就問東郭先生:「你看見一隻狼沒有?它往哪裏跑了?」東郭先生說:「沒有看見。這裏岔路多,狼也許從別的路上逃走了。」於是獵人就朝別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書袋裏聽得獵人遠去之後,就央求東郭先生說:「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讓我逃生吧。」東郭先生就把狼放了出來。

不料,狼卻嗥叫著對東郭先生說:「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現在我餓極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讓我吃掉你吧。」說著,狼就張牙舞爪地撲向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徒手同狼博鬥,嘴裏不斷對狼喊著「忘恩負義」。

 正在這時,有一位農民扛著鋤頭路過,東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講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負義要傷害自己的事,請農民評理。可是狼卻否認東郭先生救過它的命。老農想了想說:「你們的話,我都不相信,這隻口袋這麽小,怎麽可能裝下一隻大狼呢。請再裝一次,讓我親眼查證。」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團,讓東郭先生重新用繩子捆起來,裝進了口袋裏。

老農立即把口袋栓緊,對東郭先生說:「這種傷害人的野獸是不會改變本性的,你對狼講仁慈,簡直太糊塗了。」說罷,掄起鋤頭就把狼打死了。

我們有句古語,「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非虛也。的確,與斯文人動粗,不合理;與野蠻人講斯文,也不正常。與小人講聖人之道,沒有用;與狡詐之徒空談真誠,亦是徒然。老農以狼之道還之於狼,可是用對了方法:立法會以正直以道面對狼,東郭先生之流也。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生活的選擇

與其說一番中華文化大道理,不如談談我的近況。

最近這個月,我面臨一個選擇。八月時,有一所大專學院邀請我前往任兼職講師,任教些中國語文科目和初階或進階普通話。當時我剛轉職,人生路不熟,又不肯定自己的情況,思量了一會兒就斷然拒絕了。到他們第二次致電,我當日私務忙碌,又一口推辭了他們的邀請。這是他們第三之邀請我了。這該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可以有機會離開中學,進職大專院校,既可增進經驗,又可繼續現時的工作。

我問清楚細節,也探了同事風聲。他們都認為我可以兼顧,鼓勵我一試。的確,我衡量了自己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我能力上絕對可以應付得游刃有餘,但一想到自己的中六生,我就有猶豫了。究竟我可否比現時更多做一點?究竟我有能力把他們推高一些嗎?若無能為力,則無話可說矣;若然,我卻跑去兼職,能面對這些學生嗎?

於是我計算了一下。我作了個這樣的比較:收入每月增加近萬元,跟10個中六學生可以遞進一個等第相比,何者為優?我想也不想,選了後者。情況一目了然吧!既然如此,又何用費周章思量呢?

正值仔細考量之間,我開始教授《大學》選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之道既在於彰顯善良之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都能去污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那麼,我為何不可專注在自己的學生身上,卻想要出去闖練,去做兼職呢?逐了本末,我就能夠有堅定的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才能心中安穩,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收穫。

當下一刻,我有想過以此為例解釋;轉臉一想,若我用此例,豈非告訴學生我明明德?我又有何能言己已明明德焉?

事實上,我再想深一層,有時間,有空間,不如放在休憩玩樂,觀賞池魚,做一個逍遙人,總比把自己累個半死不活好。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小習慣


星期六到九龍塘參加楊鍾基教授的論語講座。午飯時間,我照例到樂融雅敘進餐。

每次我到九龍塘,不論工作或是遊玩,都會到樂融雅敘。不是該店食物特別味美,不是習慣成自然,而是那種逃出大商場,回歸小店的人情味;而是那種遠離煩囂,信步自在的感覺。

在九龍塘港鐵站走出來,到歌和老街公園,首先讓人感受到的,不是鳥語花香,而是一縷縷討厭的煙絲,一股股撲人的臭味。正因為公園前正是一個吸煙區,每時每分都吸引了不少同好者在此抽煙。但若能耐著性子,多走幾步,我們即能到達彼岸,感受城市中的綠化小天地。

走過了臭不可聞的吸煙區,直走三十步就是公園的入口。整個公園依斜坡而建,遊人當從下而上走。從入口望去,左邊是一條小徑,平順而寬闊,緊緊靠攏商場。中間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小亭,雖無「有亭翼然而臨於泉上者」的風采,但在繁華的商場中,確是別具一格,內藏新趣。右邊又是一小路,曲折而狹窄,但能窮盡園中之景。

沿路直上,園中植物隨四時變化,紛紛開始落花飄葉。宮粉羊蹄甲的花瓣、細葉榕的小枝葉,交集在一起,慢慢墜落,安靜的,沉默的,無感覺地到地上來,準備在來季化作新泥,繼續護花。

多走三、四分鐘,就會到達歌和老街體育館。拾級而上,就是樂融雅敘。進而入內,只有三、四個服務員,但可把整間店舖打理得井井有條。在內進餐,毫無催促、急迫之感,和旁邊大商場中的美食廣場大異其趣。

餐後,我再走進公園,既是散步,又是刻意為自己製造閑適,感悟生活的時間、空間,然後再走進繁忙的生活。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老而不死是為賊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原文語譯就是:孔子說:年幼的時候,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之賊。

於是,有同學問:「孔子還被稱為萬世師表,有教無類,怎麼會說起這些話來呢?難道孔子不尊敬老人家嗎?」

其實,這是犯了最典型斷章取義的錯誤。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好好研究這句的上文下理吧!

這句出自《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是魯國人,孔子的故友。有個關於原壤的故事,可以讓大家了解這人。原壤的母親死去,原壤不但沒有傷心痛哭,為其母守孝,更歡呼而歌,是一個放縱自己在禮法之外的人。夷,蹲踞的意思。俟,待的意思。原壤知道孔子來看望他,乃伸開兩足,蹲踞以等待孔子。

孔子見原壤無禮,故以「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來責罵他。這裡要注意的地方有二。第一是讀音,「孫」,讀作「順」;「弟」,讀作「悌」;「長」,讀作「獎」。第二是解釋。的確,這句的解釋同上一樣,是「年幼的時候,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之賊。」但值得留意的是這句的主語,不是泛指一般人,而是這個放縱自己,不守禮法的原壤,以他自幼至長大,無一善狀,卻又久生於世,只是在世間傷風敗俗,只是一個害人的賊。亦因為原壤這樣坐待孔子,既討厭又無禮,孔子就責罵他,並以杖打他的小腿,使原壤坐好,不要再蹲踞而坐

所以,整句的意思該是: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之賊。說著,危子就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王八蛋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以「王八蛋」去罵人行為不正。但大家有沒有細心想過,王八蛋是誰呢?是否有一個人姓黃,叫八蛋,行為不正到一個階段,人們要以他為代表,借指所有行為不正的人呢?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八.雜種.畜生》中云:「王八:明人小說又謂之忘八,謂忘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八字也。」此外,「王八蛋」原本是「忘八端」,在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做人的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

現在,就讓我們來一起研究這八端」,看看自己是「王X蛋」。

—— 敬愛父母的良心;
—— 兄弟姊妹的友愛;
—— 盡己報國的責任;
—— 立身興業的基礎;
—— 人類行為的規範;
—— 人生責任的實踐;
—— 不飾過錯的根基;
—— 人之為人的底線。

由此,大家就可以算算,自己忘了多少端。忘了多少端,就是「王X蛋」了!

其實,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誤傳,譬如「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仔細思量一下,「裨將」的確比「皮匠」更合情理。大家都是軍中職務,這樣的比較比較有真實作用

還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本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出處是《賣油郎獨佔花魁》,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如果要一個女孩子嫁雞嫁狗,於理不合。但這樣一想,還是嫁蛙就合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