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燭影斧聲〈下〉


上文提到,太祖和當時還是晉王的太宗進行了一次秘密談話。根據談話的內容,我們可以把這次事件解讀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那麼,太宗死後發生了甚麼事呢?

太祖死了後,皇后第一反應是派宦官王繼恩去請兒子趙德芳。結果王繼恩沒有到趙德芳的住所,而是去晉王府。當時看到守在門口的人的是程德玄。半夜三更,程德玄為何無端站在門口?他的解釋是:預感到有大事發生。於是,二人陪同晉王進宮,宋皇后正等著。看到晉王光義在自己面前,皇后一瞬間心裡是慌亂一片,只能聽天由命吧。就連忙跟晉王說,我們母子的性命就都託付給你了。趙光義也立即反應,說「共保富貴,勿憂也」。天亮時,大臣們上朝時,才發現皇帝已經換人了。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太祖對自己的身後事,真的有事先安排嗎?皇后召德芳, 發現來的是晉王,只能順水推舟地把這個皇位給了晉王。這個皇位爭奪戰就像一比賽跑,皇位就是獎盃,誰跑得快給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皇位的繼承,宋太祖和皇后也沒有準備。否則,皇后應該會早點叫來德芳準備。

事件中,只有晉王有準備。親信程德玄守在晉王府,「感覺」到這晚有大事要發生。太祖可能發現了晉王要謀反,晉王起初搖頭擺腦地否認,而太祖則砸柱斧是警告晉王。但晉王回去後,想的是一不做二不休,於是找來程德玄。據史料記載,這個程德玄「善為醫」。醫生能救人,也能殺人,或許是下毒。王繼恩則是收買來的太監,在太祖死後通知晉王,助晉王奪位。

我們的問題又來了。太祖的兩個兒子呢?做不成皇帝做甚麼了?太祖的另一個弟弟趙廷美在哪裡呢?

宋太宗即位後,首先做了三件事:一是任弟弟趙廷美做開封府的最高匹官;二是宣佈侄子享有皇子稱號,侄女享有皇女稱號;三是讓他們都擁有一等待遇。

公元979年,宋太宗即位四年,太祖的長子德昭自殺。不久,次子德芳也死了。趙普在一次和太宗的秘密談話後,開始對趙廷美進行一系列打擊,廷美被趕出開封,兒女被褫奪封號。

故事到這裡完結了。現在大家都明白,究竟真相是佳話版還是陰謀論了。再說一句,佳話版是當時官方的說法;陰謀論是後世的解釋。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燭影斧聲〈上〉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駕崩了。《宋史.太祖本紀》只記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這樣的記載未免太簡略了,不免引人懷疑另有內情。奇怪的是,趙匡胤一反中國一直沿用了近千年的習慣,死後不是傳位予長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是為宋太宗。這難免讓人想到弒兄篡位。因此,宋太祖的死,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歷史上所謂「燭影斧聲」就指此事。來讓我們做一次偵探,查查這件事。

公元9761019日夜裡,太祖和當時還是晉王的太宗進行了一次秘密談話。這次兄弟二人最後一次談話,也是太祖最後一次活動。談話地點在太祖的寢宮,並且太祖命令所有太監宮女離開現場。這些太監宮女就是事件的唯一見證人。但是他們只能遠遠看著,不能靠近寢宮。他們看到甚麼呢?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謂:「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

首先要解釋甚麼是「柱斧」。柱斧不是斧頭。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柱斧是大概是拂塵的把子。外貌大約是一根長把,前面有些長毛毛。重量不輕,太祖曾用此砸傷大臣。

現在我們就可以進入現場了。燭光把兄弟二人的影子映在窗戶上。根據影子判斷,兩人開始時坐在桌子旁對話。在談話中,太宗就有好幾次站起來,躬著身體,伸展脖子,兩手在前舉著,帶動整個身體在搖擺,邊搖邊向後退。最後,太祖就把柱斧砸在地上,還說:「好為之」。就在這事件發生約一天後,太祖駕崩了。這就是現場唯一目擊者的證詞。

我們可以根據這事件,作出兩個不同劇情的推測。一種是佳話版,宋太祖召來弟弟是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要向晉王託付江山社稷。但太宗一再推辭謙讓,站在院子裡的人看到的窗子裡後退的身影就是太宗謙讓時所做的動作。晉王最後還是接受了。「好為之」,應該翻譯成「好好幹」。但是,為什麼太祖的柱斧重重地落在地上?那是宋太祖在勸說太宗時太激動了。

一種是陰謀論,太祖可能是抓到了晉王的把柄,召來弟弟是想動之以情,勸他改過,人們看到的身影就是晉王在否認,在求饒。太祖十分激動,於是把柱斧砸向弟弟。好為之,解釋就是「你幹的好事了」。

同學,你覺得哪個版本比較合理?
至於,太宗死後發生了甚麼事,下篇再續。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一尾海豚:Winter



從前,天和地的距離沒有現在這麼遠,凡人還可以和天神對話。有一個村莊,莊裡的人特別賢良,但生活得非常艱辛。於是跟天上的神祗說:「天神啊天神,我們在地上活得很痛苦,不想再在地上活了,可以把我們接到天上去嗎?」天神說:「你們真想到天上來嗎?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你們地上的一切甚麼都不能帶走,可以嗎?」想到地上一切苦楚,他們都毫不猶豫地說點頭稱是。於是天神答應他們,在雨後建設了一條色彩斑斕的大橋,讓他們走到天上去。

下雨後,天神的確把橋造出來了。整條村莊的人都興奮極了,大家都紛紛踏上彩虹橋,準備在天上過新生活。起初小孩都緊隨著父母,深怕走失似的。後來就不再怕了,並開始跟其他小孩子玩耍。可是這道橋沒有欄杆,走到天上的路也因此特別危險。快到達終點時,有一群孩子一時忘形,不慎從橋上掉了下去。天神特別可憐這群小孩子,就在跌入水中的一刻把他們變成海豚。

上文是傳說,下文卻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海洋隨意著,重創傷被送了克Clearwater Marine Hospital。在名叫溫特(Winter)

雖然牠得到醫護人員悉心照料,但是部份尾鰭因重傷被切除了。比人類沒有雙腿更嚴重,海鰭,倘若Winter有辦在半露態下在水了不尊嚴專家來了一個奇

殘障人士希望及不牠告訴我們要關愛動物,更不要拋棄殘疾動物。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關愛身邊處境艱難的殘疾人士,協助他們走出陰霾。

我每天都在跟學生說一些聽到耳朵起繭的淺顯道理,但是這故事讓我感受到比四書五經更有效千百倍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要看看Winter,可到下網址:
http://seewinter.com/winter/media/webcam-3 

註:經過兩星期的觀察所得,網站開始穩定;因此決定每星期一及星期四出文一篇,以饗讀者。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山海經》:忠心的刑天


他本來沒有名字,只是南方炎帝手下的一位巨人大臣,酷愛音樂,曾創作《扶犁曲》、《豐年詞》,爲炎帝祝壽。

炎帝、黃帝大戰,他在南方留守。自炎帝敗於阪泉,他一直伴隨左右,居於南方。蚩尤起兵復仇被黃帝剿滅,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他吞不下這口氣,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戰斧,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指名道姓要與黃帝單挑獨鬥。

黃帝也不是好惹的,他親自披褂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頓時風雲變色,地動山搖。這個巨人終於不敵,在常羊山被黃帝斬下了頭顱。他一摸頸上沒了頭顱,心中慌張,急忙放下斧、盾,彎腰伸手,往地上亂摸。黃帝怕巨人摸著了頭顱接上,連忙舉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用力一劈,隨著「轟隆隆」的巨響,常羊山被劈為兩半,巨人的頭顱骨落入山中,兩山又合而為一,頭顱就此深深地埋葬起來

這個沒了頭顱的巨人不甘心,不服氣,卻突然立起身來,脫下衣服,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冒出凶光;把肚臍當作嘴巴,唱起戰歌。然後收拾武器,向著看不見的敵人猛劈狠砍,戰鬥不止。看著無頭巨人還在憤怒地揮舞盾斧,黃帝心裡一陣顫慄,不由自主地害怕起來,也不敢再對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

後人稱他「刑天」。刑的意思是斬殺,天的意思是頭顱。因為他沒有了腦袋,所以人們稱他為「刑天」,意思是「形體夭殘」。到了後世,刑天成為勇猛將士的象徵,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戰鬥之神。

除了勇猛,刑天還有甚麼值得人學習的地方。刑天「雙乳當眼,肚臍作口」的舉動,對於我們又有甚麼啟示呢?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山海經》:夸父追日

中學會考之後,我每天就在圖書館借書回家閱讀,等待放榜。因此,我有幸拜讀了莎士比亞部分名作,時而涕泗縱橫,時而笑逐顏開。高級程度會考後,我卻只讀了一部書——《山海經》,並由此激發起研究神話的興趣。

《山海經》是一部先秦古籍,記載了很多神話傳說。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等方面的內容。從前,它是一本有文字,也有圖畫的書。但圖畫的部分後來散佚了,現存的只有文字部分。

不 少宗教和巫術都會透過創造神話故事去建構和宣揚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山海經》在古代中國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典籍,讓擁有此書的祭司學習或記載知識和神話 傳說。在《山海經》中,最有代表性的神話寓言故事有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以後,我都會多寫幾個《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首先是夸父 追日的故事: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叫「成都載天」。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其中有一個巨人名叫夸父。他的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裏握著兩條黃蛇,魯莽而神勇。

有一年,天氣非常炎熱。夸父仰頭看著太陽,忽發奇想,要與太陽賽跑,甚至要捉住太陽。

終於,夸父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陽。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河邊,一口氣把黃河和渭河之水都喝光,但還是不解渴。他唯有到北方那縱橫千里的大澤湖去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湖,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死後,手中的木杖落地的地方,長出一片鬱鬱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消除疲勞。

這個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同學能體會多少?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宋朝宰相畢士安


談到宋朝的宰相,大家的認識都不多,大約有北宋中葉的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南宋時期的秦檜、賈似道。畢士安,雖不像寇、范、王、司馬等流芳百世,亦不如秦、賈般遺臭萬年,但論人品性格,畢士安確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名相寇準,就是畢士安引薦出來。

在宋真宗還未當上皇帝之前,畢已經在真宗的幕僚了。直到真宗即位,他已經六十有多。真宗即位後,要提拔畢當宰相。畢想以自己年邁力衰拒絕。於是真宗對他說:「我剛上任,要命你當宰相。你若拒絕我,叫我日後如何用人呀?」畢因此就答應當宰相之職了。真宗要他引薦一人,跟他同當宰相。畢說:「我才能低下,實在不能勝任。寇準忠義兩全,善斷大事,是宰相之才。」

寇比畢年幼三十多年,而且寇在處理人事方面的關係一向不好。真宗聽到畢如此引薦,覺得很奇怪,說:「聽說他為人強硬,意氣用事。」畢說:「寇準正直無私,具有高風亮節,盼望為國犧牲,操持正道,憎恨奸邪,在朝的大臣很少有超過他的,只是不受世俗歡迎。現在雖然國家內部安定,但有遼、西夏等外患,正是應該任用寇準這樣的人才。」真宗說:「既然這樣,應當藉你這樣有德望的人來壓服他。」沒過一個月,畢和寇就一同受官為宰相。

景泰二年,遼國統軍蕭撻懶率全國兵馬南下侵宋,畢與寇力主真宗御駕親征。出征之前,天文官夜觀星象,發現異常,內容解釋有二:「一是出師不利,一是有朝中重臣有危難將死。」畢向寇說:「你陪皇帝出征吧!就讓我來應驗這天象吧!」後來寇促使澶淵訂盟,迫使遼邦不敢進犯,兩國才有和平日子。

有一次,一個叫申宗古的平民誣告寇謀反。寇很著急,但是不知道怎樣辯解清楚。重病在身的畢主動向真宗要求讓他查清誣告案件,還寇清白,使寇得以安心政務。景泰二年末,畢在上朝期間發病暈倒,送回家時已經咽了氣。畢去世之後,真宗很是悲痛,對寇說:「畢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東宮以至輔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風,遽此淪歿,深可悼惜!」畢士安享年六十八歲。真宗廢朝五日,異常悲慟,贈太傅、中節令,謚號文簡公。

同學,畢士安的一生有甚麼值得我們學習呢?今時今日的香港,這樣的官員還在嗎?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一個人的國家隊

沒有教練的指導,沒有任何人陪同,每局之間休息只能一個人安靜地喝水,然後看看旁邊的比賽,比賽結束之後只能獨自匆匆地離去……他是亞拉.阿扎德.阿卜杜勒.哈米德(Yara Azad Abdulhamid)。他是伊拉克唯一的羽毛球運動員,他坐了十多小時的飛機,只上場26分鐘。

阿扎德出生於伊朗,父母都是羽毛球愛好者。在他們的引導下,他從小喜歡上了羽毛球運動。在十四歲那年,他參加了一個比賽後,接受了伊拉克國家隊的邀請,成為一名專業羽球運動員,組成了這支只有一個人的國家隊。這支隊伍,也只有他一個人。由於沒有教練,阿扎德要在馬來西亞的一家俱樂部接受訓練,每天訓練10個小時,每週訓練5天。

亞運會是阿扎德迄今參加過的最大的賽事。他的對手是香港隊第一單打胡贇。阿扎德目前的世界排名是第228位,胡贇則是17位。從開局到現在,雙方的比分一直緊緊咬住,交替上升,差距始終沒有拉開。最後胡贇以21比18拿下了第一局。其後的第二局,他沒有再給阿扎德任何機會,只用了10分鐘左右,就21比9獲勝。

由於只有一個人來參賽,阿扎德不能像其他選手一樣,在比賽中接受教練的及時指導。為了節約經費,他不是第一批抵達的運動員。比賽前,他也沒有時間去適應場地。「我並不覺得孤獨,因為這是我追逐夢想的道路,這點孤獨,算不了什麼。」

「是不是一個人不重要。我喜歡羽毛球。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林丹一樣站在奧運冠軍領獎臺上。為了這個目標,我已經奮鬥了10年,我無怨無悔。」阿扎德接受訪問時說。

結束了為時26分鐘的比賽後,阿扎德告別了本屆亞運會。但是,我希望在倫敦奧運會中看見他的身影。不為別的,只為了心中的那份追夢想的追求。


同學,你能夠在阿扎德身上學到甚麼嗎?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一個學生給我的教訓

作為文章首篇,我想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我第一年執教,也是第一次接觸朗誦比賽。
她參加了中一、二級普通話散文獨誦比賽。科主任在訓練前跟我說:「民有,她是一個冠軍級人馬。你可不能掉以輕心。」
她是一個臉圓圓、身材高挑的學生,說起話來很溫柔。第一次跟我接觸,她就跟我用普通話交談,對答如流,而且非常有禮,進退有據,加上一口北京腔,上課的時候又特別專心,所以很能吸引我的注意。可是,面對這位學生,我不禁有點膽怯,怕會讓這「冠軍」旁落。
每次她跟我練習,總是準備充足,因此進步很大,進度也非常理想。但是,我們在文章最後一句的處理上出現分歧。文章最後一句是:「落日前的景象太美了!太美了!」兩個「太美了」都是要表現出作者對日落的讚歎之情。問題是,應該先大聲,後放輕;還是先放輕,後大聲呢?她認為前者較佳,我則認為後者較好。
為了分辨出誰的想法最好,我就提議她把兩種讀法都試一試。事後,我倆仍然爭持不下,未能達成共識。那時候雖然已經是六時多了,但她似乎意猶未盡,必須讀出最好的效果才離開;我卻已經筋疲力盡了,但又不願意學生的熱誠,於是對她說:「你再把兩種讀法各唸一遍,好讓我能分出個高下。」
她開始了。又是重覆的一句「觀落日,節錄,張暉......」起初我還是坐著,但後來慢慢就伏在案上,心不在焉地想:甚麼時候才到最後一句。突然她停頓了,彷彿忘記了誦材似的,一話也不說。我坐起來,剛想提醒一個字,她又開始唸了。我再伏案,她又停了。我問她:「怎麼了?你為甚麼突然忘了?」她說:「沒甚麼。」圓圓的臉蛋紅起來了,雖默不作聲,但我仍然覺得她有點氣憤。我問:「你怎麼這時候才忘記誦材?」「我沒有忘記。」「那你為甚麼停了?」「因為......」

就是因為這一句話,我再也沒有在跟學生練習時伏案,或是表現出疲倦的樣子了。

同學,你來討論一下,她說了一句甚麼話,令我得到了甚麼教訓?同時,結果究竟是誰的看法較好?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漫遠堂》緣起

幾天前,我與三乙班同學上課時提及,學生聽故事的機會尤少。即場又分享了一個小時候常聽的故事,同學確又真沒有聽過。涉獵不多,尤為驚人,故再三考慮後,決定開設一網誌,跟學生分享所知道的歷史軼事,所經歷的生活小事,所構思的寓言故事,所閱讀的有趣故事,好讓學生從中學習。未必是做人處世的大道理,卻可以是玩味中國語文的素材。

漫遠堂,出自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說,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原文中,屈原在尋覓心中的太陽;我把這心中的太陽以知識言之。尋覓知識的路漫長,獨行不好走,但與同學偕行就容易多了。

上文乃「漫遠」二字之由來,則「堂」字亦經仔細思量。我曾有幾個考量:一曰「室」;一曰「會」;一曰「居」。「室」字感覺侷促,沒能放多少人就滿了。這與我和大眾同學分享之意不同,故不名「室」;「會」字讀起來不順,而且有收徒教授之意,亦與同分享同討論之意不同,故亦不名「會」;「居」字更有遺世獨立,不理世事之意,更不合。而「堂」則讀起來順心,地方亦比上述三者大,有包容接納所有意見之感覺,同時又有聚集群體的意思,故名為「堂」。

 本「堂」只為起步,實需大家支持。暫定每周兩篇,希望同學多到此討論、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