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教育的傳承

如果不是最近工作忙碌,我也從未想過辭職的念頭。這本來是自己選擇的職業,何以言退?但既然想到離開,很自然就想到當初晉身的原因。

小時候,講理想、讀教育、當教師,全因顧憲成創辦東林書院,撰: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一挽名震天下,名垂千古的大聯,原來春風化雨可以及萬民、闖天下,於是毅然投身教育。

結果,在整個香港教育陷入水深火熱之際,我懷著一腔熱血,一心以為以己之力可以改變現狀而進身教育。所謂「春風化雨」,到後來並「化」不到甚麼,反而被教育的旋風捲得暈頭轉向。工作做不好,學生也教不好,最後連生活的動力都漸漸失去。在這所學校:
教育,就這樣被學校棄之不顧了。
教育,就這樣把學校棄之不顧了。

記得以前到湖南長沙旅遊,作為教師,不可不去的地方是岳麓書院。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西元976年),一千多年來,這所譽滿海內外的著名學府,歷經宋、元、明、清時勢變遷,迨及晚清(西元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岳麓書院的千年辦學史和岳麓山這文化名山就像一首詩,濃得化不開。

名校有名師。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岳麓書院記》中說:「地以人而重也」。南宋時的岳麓書院,群英並至,人文薈萃,人數多達千人,以致「馬飲則池水立涸,輿止則冠冕塞途」。原因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專程造訪,在此與張栻講學,舉行了馳名天下的「朱張會講」,據說,鼎盛時期從學有千人之眾。兩人講學討論,更成歷史美談。
誠然,「地以人而重也」,一所學校,沒有好教師,沒有團結的教師團隊,以何重之?教師出外進修一星期,學校不為教師請代課,令人已憤憤不平。教師苦苦經營,終於交托一切,騰出時間,可以出外進修。回來竟發現學生這一星期既無習得,又無增益,竟是因為其他教師有技,卻不教外人。此學校的教育,豈能不失敗?地,的確以人而重,亦以人而輕。如此環境,豈有興盛之理!

名師出高徒。道光年間,吳榮光在岳麓書院內創立湘水校經堂,使其成為漢學研究的重鎮。清末,維新變法思潮的興起,書院也開始了新學的傳播,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運動興起,要求廢科舉、興學堂。巍巍學府,櫛風沐雨;薪火相傳,弦歌不輟。書院歷經千年,一直是儒家教育的聖地和文化學術的中心。寬廣的胸懷不斷吸納朱熹、張栻、王陽明、梁啟超等一大批文化大師,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也催生了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蔡鍔、譚嗣同等一大批既能創造思想又能推動歷史進程的人。以上人物,每一個都值得我獨開一篇,專文述之。
我同意那一句「甚麼教師教出甚麼學生」,在失焦紛亂的制度下,只有憑藉教師超然脫俗的意志,學生才有得。古有不學無術之人,不學之也者,道也;無術之也者,技也。道,是世界事物背後的原理、道理,是做人的根本,認識世界的起點;術,是世界事物的表徵,是某種方法、用法。韓愈〈進學解〉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裡的「道」就是這個意思。令我感到失望的是,不少教師是「雙失」之徒,卻自以為有術有道,更不思進取,令人不禁與陳涉同嘆「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我想離開,實在想離開。但這次比賽落敗,讓大家都哭了。不僅是我沒有好好帶領團隊,還揭示了在這個制度下犧牲的不是教師,是學生。「你知不知道你離開一星期後送我們上去比賽,是等於推我們去死?」「陳老師,我恨你!」「抗議陳老師不負責任」這些話深深打進我的心坎。他們都對,是我不好。我沒有反駁,因為根本沒有反駁的餘地。在比賽中,你們落敗;在現實裡,你們都勝出了。本來心想:離開教育界,何處都可為家;擺脫教師貌,微塵亦足藏身。我只要此心眠於為伴已夠。在他們的淚水中,我看到責任,是一種學校裡大部分教師沒有的責任感。「我想做得好。」「我想為辯論隊做些事,讓學校裡的學生都知道辯論隊。」心中寫了一大半的請辭信,不覺就擱下了。教育,本來就是為了傳承。岳麓書院,至少傳承了上千年;我的教齡,最多跑到了上千日。

岳麓書院大門上不少對聯,其中兩副是這樣的: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如果有一天,學校大門上有兩副類似的對聯就好了。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回文.蘇軾.際遇


今年二月,學校舉辦中國語文及文化周,推廣有趣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知識。我奉命為此製作一系列張貼,於校內展出。

回到座位,我首先想到的是回文。從網上搜得的資料所得:回文,亦稱回環、迴文,是正讀反讀都能讀通的句子,亦有將文字排列成圓圈,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回環的情趣。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係。

說來覺得抽象,就讀下列一首蘇軾《題金山寺》: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遠樹江天晚,靄靄紅霞晚日晴。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寫得不錯了吧!試試倒讀這首詩: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晴日晚霞紅靄靄,晚天江樹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驚奇不已吧!蘇軾不愧是才子,輕輕鬆鬆就寫了這麼一首難度極高的作品。此詩順讀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曉的話,倒讀則是黎明曉日到漁舟唱晚。兩首詩讀起來都美,都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之美的讚歎。以蘇軾之才力,為何竟不是帝皇之寵臣,國家之要員呢?再翻查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即宋神宗熙寧初年,蘇軾由於寫了批評熙寧變法的文章,受到誣陷,乃自請外放。於是被任命為杭州通判。這首詩即是他在熙寧四年赴任時經過鎮江金山寺所作。在自請流放期間不是「恆惴慄」,竟是有此好心情題金山寺?

金山寺是景,遊金山寺的是人。景是死的,人是生的。當人用不同心境欣賞景,自然就有不同的面貌。因此,乃衍生觸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之說。說到底,景只是人抒情的載體。作為欣賞者,我們無可避免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看著蘇軾一生的際遇,你不得不嗟嘆,現世若有此才子,天下何有不服膺者?但在他的時代,又確有很多不喜歡蘇軾的人。他們或出於嫉妒,或出於不屑,都對蘇軾進行了一連串逼害。

有趣的是,蘇軾選擇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不錯!蘇軾也會痛心,也會哀傷,也會悲憤;但痛心、哀傷、悲憤過後,就是對希望的期盼。這就是蘇軾偉大之處。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有再繁重的工作,有再驚世的才華,都總會有人不欣賞、不明白、不理會。他們只會看著自己的算盤,一挑一剔,把你的骨頭都挑出來。或許我們會因此而失落。但,人的際遇就是如此,要逃也逃不掉,不若就快快樂樂樂觀面對,快快樂樂做好自己。未來還健在與否,本來就由天決定。但至少,我努力維持自己健康。

寧做一個器宇軒昂的死人,被人凌遲處死;也不做垂頭喪氣的哈巴狗,換來一夕苟安。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重開漫遠堂——學習中國語文,不在中文課


太忙了,太忙了,一天到晚做足二十二小時,太忙了,太忙了。
漫遠堂因此被拋開,直至——父親問我何時寫文章、朋友問我為何不再寫、文憑試中國語文科考畢。壽終正寢的不單是我的學生,還有中國語文的評核方法。

縱然,我的確時間不多,但在家人、友人的鼓勵,還有些可能仍在想念漫遠堂的學生的盼望下,我想:漫遠堂應該重開的。但只能盡力一星期一篇。

最近,有不少學生開始擔憂中國語文科,又覺得上課的時間不足,要惡補、提升的語文水平不易。特別是一些肯用心的學生,常想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說話能力。他們常覺得自己胸無點墨,言之無物,寫起文章、說起話來力不從心。的確,困難的。是的,匱乏的。因為困難,因為匱乏,我們再不知道寫甚麼,要怎樣寫,為甚麼寫。

要知道,寫作和說話都是一個輸出意念的過程。當我們心中沒有意念,自然不知道該做甚麼。所以要訓練寫作,要訓練說話,首先就是要懂讀,懂聽。先辦好了輸入意念,到了輸出,過程才會順利。正如一臺電飯鍋,必須放對了米,放對了水,才能煮出美味的飯來;若放了不良的水,水太多太少,都會影響煮出來的飯的素質。這是很基本的道理。米不好,水太多太少,都不能怪電飯鍋,只能怪電飯鍋的主人。米、水,就是我們平日閱讀、聆聽的東西,電飯鍋正是我們的腦袋,主人就是我們了!我們平日讀甚麼、聽甚麼,直接影響我們在寫作、說話時的內容。

但,要讀的、聽的太多,上課的時間太少,我們可以做甚麼,才可以更進一步?答案很簡單,不要只把課堂設定在上課時,更不要以為上上補習班、讀讀課外書就叫完成了任務。我們既然說語文是「浸」出來的,不是一時三刻的,那麼,我們得讓學習語文不在一時三刻,也不要囿於一種語言。

學語文,該是隨時隨地的。就以我最近讀的書、聽的音樂做例子吧!我最近讀的書《秦始皇.從戰國到一統天下》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好讀物。我從這裡得到了不少啟發哩!聽著Jessie J.的音樂,我聯想到中國人對於金錢的理解。從家到學校的路上,我都聽,都看,從生活中吸引最原始的養料,然後回饋文章,重塑自己。

我想做的是:別做一條稱霸魚池的水蛇,要做一條叱吒玉宇的巨龍。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比勝利贏得更多

西班牙運動員Iván Fernández Anaya,輸了一場長跑比賽,卻贏得全世界的掌聲。

上個月,西班牙北部Navarra自治區的Burlada市舉行了一場長跑賽。2012倫敦奧運男子3000米障礙賽銅牌得主、肯亞運動員Abel Mutai一直領先,一直落後的Anaya無法追上,眼看Mutai即將就要到達終點,贏得比賽。

主辦方在接近終點的地方用氣球堆出一個拱門,作為頒獎地點。在整場比賽中一直領先的Mutai,誤將這個拱門視為終點,跑過這個拱門後便放慢腳步,開始向 場邊的民眾揮手、飛吻。不諳西班牙語的Mutai,並沒有意識到場邊人們的高呼,並不是恭賀他贏出,而是提醒他尚未衝線,而正在後面緊追的Anaya已經 逼近。

此時,Anaya追上,但他沒有藉著Mutai的失誤直接衝線,而是從後推了推Mutai,提醒他繼續向前,仍不知就裏的Mutai,在Anaya的指示下再次跑起來。兩人幾乎同時到達終點,但先跨過終點線的是Mutai。

Anaya的選擇,雖然使他失掉冠軍、落得第二名,但卻為他帶來鋪天蓋地的讚揚。一張Anaya在後為Mutai指路的照片在facebook瘋傳,Anaya讓賽的片段也在YouTube得到不少like。
「我根本不可能贏出,」Anaya事後接受訪問時說:「我做了我該做的事。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第一名。若他沒有看錯終點的位置,我根本追不上他。」

網民紛紛稱讚Anaya展現了「真正的體育精神」,但Anaya的教練、1995年世界馬拉松冠軍Martín Fiz,則覺得徒弟的決定難以理解。「Anaya的做法使他成了一個更好的人,但不是更好的運動員。要在運動員的角色中進步,就得勝出。」

Anaya自己也說,這次的比賽重要性不大;若是在世界賽或歐洲賽出現這種情況,他或會乘人之危,「但我也覺得,作出這樣的決定比贏出更值得驕傲。今時今日,運動場上、社會上、政治上毫無原則可言,所以誠實的舉動總是會獲得讚賞。」

若將「七屆環法賽冠軍單車手岩士唐」一事,和此事相較,那就是「最佳體育精神」的對比了。其實運動的終極目的不單是冠軍,還有精神。

Iván Fernández Anaya(後)。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漫談《燕詩》〈一〉

本來也斯先生去世,很值得一悼,但我搜索了很多資料,翻閱了不少新聞,俶爾發現人生只是一張單程車票,也斯只是比我們都早下車,又有甚麼好談呢?

中一的時候,大家都讀過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大作《燕詩》。白居易的詩風以平白為主,用語簡單,老嫗能解。《燕詩》亦不例外,文字質樸,用語淺白,引詩如下: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千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羽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整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白居易在《燕詩》中以燕喻人,講述一雙燕子誕下燕兒,用心竭力,從不懈怠照顧燕兒。後來燕兒日益成長,羽翼漸豐,就高飛離開,留下雙親在家痛哭。白居易在詩末發言,勸慰燕子父母不要悲傷,反而應該反省自己當日亦如是高飛背母。讀此詩時,大家都沒有覺得奇怪:為甚麼白居易知道燕子雙親曾經高飛背母呢?於是我們再翻查文章,發現《燕詩》原來不單叫《燕詩》,實在叫《燕詩示劉叟》,還在詩歌開始前作了個小序,以記作詩之因,引之如下:

原題注:叟有愛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時,亦嘗如是。故作《燕詩》以諭之矣。

由此我們可知,原來燕子雙親不是泛指天下所有父母,而只單指劉叟一人;燕兒亦不是泛指天下所有兒女,而只單指劉叟兒子。

很多讀此詩,教此詩的人都認為《燕詩》的主旨是:本詩著力刻劃了母燕對雛燕的辛勤哺育,顯示了雛燕「高飛背母」的不義,喻示世人應牢記養育之恩,孝順父母。於是我們再問三個問題:

一、白居易既身處在中唐這個紛亂的時代,真是想指出雛燕「高飛背母」的不義嗎?
二、詩題為《燕詩示劉叟》的「示」該怎樣理解?若以文章主旨解釋,詩題豈不是應為《燕詩諷劉叟》嗎?
三、若白居易真想世人牢記養育之恩、孝順父母,文章重點不是該放在雛燕如何不義,父母有何痛苦身上嗎?怎麼文章大部分篇幅都放在刻劃了母燕對雛燕的辛勤哺育上呢?或論:「刻劃部分是襯托出父母有多辛苦及對子女的關懷。」但既言襯托,為何喧賓奪主呢?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一九四二》

感謝友人同去欣賞電影《一九四二》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旱,當時正值抗日戰爭處於僵持階段,數百萬民眾忍受飢荒的痛苦中,背井離鄉,逃荒的旅程。電影透露了軍人對百姓的暴虐,官員對人民死活的置之不理,富人對災民的冷酷;提及官官相護,官商勾結,軍人獨權,下級對上級的驚懼,官員對傳媒的影響。

電影最震撼我的有兩幕,一幕是蔣介石問李培基,河南餓死了多少人?
李培基答:政府統計是1062人。
蔣再問:實際呢?
李再答:大約300

另一幕是,蔣介石說要查找貪官,責成腐敗官員。結果只找了三個官職小地位低的人物祭旗。可怕的是,政府要城內市民,城外災民圍觀,讓他們知道政府「認真」肅貪。官員還說:「災民都在哪裡?怎麼沒有人圍觀?現在不是政府不肅貪整腐,而是人民冷酷無情。」

你能相信嗎?整個國民政府只有三個人貪污?還要是官職小地位低的小官?政府若真正做事,要刻意讓人民看嗎?要百姓圍觀才叫對政府有情嗎?

這段民族悲蒼的苦難歲月,實在令人痛心。痛苦的是,這些日子,在一九四二年後的八十年,仍然存在,而且從來沒有間斷過。

我們的特首說要「查找不足」,幾乎成為了拿來開玩笑的口頭禪。為甚麼呢?假如「查找」的態度和方法,本身已經「不足」,那麼,「查」來「查」去,「找」來「找」去,決不能發現真正的「不足」,只會是給觀眾看的鬧劇。《說苑‧政理》講述齊桓公和管仲,面對同一件事如何「查找不足」。

齊桓公出獵,因追逐一隻鹿,走進了一個山谷,迷了路。他碰見一個老人,問這是甚麼地方?答道:「愚公之谷」。再問:為甚麼叫這樣的名字呢?再答:我一輩子住在這裏,所以用我的名字稱呼這地方。桓公覺得很奇怪,聽其對答,觀其模樣,這老人並不愚笨而精明,便又追問:你為甚麼有「愚公」的名字呢?

老人說出了原委來:

我養了一頭母牛,生了一頭小牛。辛辛苦苦地把小牛養大了,牽到市場上去賣,把賣得的錢,買了一匹馬回來養。誰知村裏有一個惡少年,闖到我家說:「你家裏養的是母牛,怎麼會生出一匹馬來?這匹馬一定是偷來的!」我不懂得怎樣去辯駁,他就不由分說,把我的馬搶去了。鄰居知道了這件事,認為我很愚笨,便給了我「愚公」這名字。

桓公聽了,哈哈大笑,說:「你的確很愚笨,怎麼這樣輕易,就讓人搶走了馬匹呢?」老人不再說話,給桓公指點了路,走出了山谷。第二天桓公上朝時,把這件事,當作笑話,講給管仲聽。管聽了,肅然變容,跪倒在地。桓公連忙問是甚麼緣故?管說:

這個老人並不笨,笨的是我們這些執政者。假如法制嚴明,老百姓們都守法,怎麼會發生這種強詐不法的事情呢?即使有同樣的惡少年,老人也不會這樣輕易讓他搶走馬匹。現在,老人深知官吏舞弊,包庇壞人,刑法混亂,有法不行。即使把這件事告到官府去,不但得不到公正的處理,反而會受到報復。這個「愚公」實在並不愚笨,他向你說出這件事來,其實是含蓄而委婉的投訴。請主公嚴肅地對待此事,立即修訂法例,整頓執法,肅清民間的不法行為,不讓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桓公把「愚公」的話,當作笑話;管卻見微知著,舉一反三,從笑話中觀察得民情,聯繫到國家的法紀,提出改進的建議。「不足」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桓公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管卻「查找」出來了。

一九四二年,我們的國家若有一個如管仲的官員,河南的饑荒還會出現嗎?一九五八年,我們的國家若有一個如管仲的官員,大饑荒還會出現嗎?二零一一年,我們的國家若有一個如管仲的官員,李旺陽的「被自殺」還會出現嗎?

我們的國家,還需要多少時間,才會多出現一個如管仲的官員?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一個月後

本來該是一個月前寫的文章,抱歉,我實在有點疲倦,有點辛苦,也有點忙,不得不暫時放下。現在好了,聖誕節假期開始,稍稍有空檔,要忙的事都該忙完了。我答應各位,以後會準時出稿。

此前,我用歇後語教普通話時,其中一句是:東郭先生救狼——自找苦吃;好心不得好報;善惡不分。我想了一想,覺得這個故事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一天,東郭先生趕著一頭毛驢,背著一口袋書,到到一個叫「中山國」的地方去謀求官職。

突然,一只帶傷的狼竄到他的面前,哀求說:「先生,我現在正被一位獵人追趕,獵人用箭射中了我,差點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裏,將來我會好好報答您的。」東郭先生當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這只受傷的狼很可憐,考慮了一下說:「我這樣做會得罪獵人的。不過,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辦法救你。」然後,東郭先生讓狼蜷曲了四肢,然後用繩子把狼捆住,盡可能讓它的身體變得小些,以便裝進放書的口袋中去。

不一會兒,獵人追了上來,發現狼不見了,就問東郭先生:「你看見一隻狼沒有?它往哪裏跑了?」東郭先生說:「沒有看見。這裏岔路多,狼也許從別的路上逃走了。」於是獵人就朝別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書袋裏聽得獵人遠去之後,就央求東郭先生說:「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讓我逃生吧。」東郭先生就把狼放了出來。

不料,狼卻嗥叫著對東郭先生說:「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現在我餓極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讓我吃掉你吧。」說著,狼就張牙舞爪地撲向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徒手同狼博鬥,嘴裏不斷對狼喊著「忘恩負義」。

 正在這時,有一位農民扛著鋤頭路過,東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講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負義要傷害自己的事,請農民評理。可是狼卻否認東郭先生救過它的命。老農想了想說:「你們的話,我都不相信,這隻口袋這麽小,怎麽可能裝下一隻大狼呢。請再裝一次,讓我親眼查證。」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團,讓東郭先生重新用繩子捆起來,裝進了口袋裏。

老農立即把口袋栓緊,對東郭先生說:「這種傷害人的野獸是不會改變本性的,你對狼講仁慈,簡直太糊塗了。」說罷,掄起鋤頭就把狼打死了。

我們有句古語,「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非虛也。的確,與斯文人動粗,不合理;與野蠻人講斯文,也不正常。與小人講聖人之道,沒有用;與狡詐之徒空談真誠,亦是徒然。老農以狼之道還之於狼,可是用對了方法:立法會以正直以道面對狼,東郭先生之流也。